山西省原平市:弘揚散曲文化 涵養文明鄉風-中國文明網

山西省原平市:弘揚散曲文化 涵養文明鄉風

發表時間:2024-05-06 來源:中國文明網
字體:
打?。?/a>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原平農民散曲社是一支以農民為主體的散曲隊伍,2008年8月建社至今,創作隊伍由幾人發展到500余人,社員遍及全市15個鄉鎮的100多個村莊社區。他們的創作活動在自娛自樂的同時,自覺肩負起社會使命,讓散曲立足田野、緊貼時代,贊美新生活、唱響主旋律,為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可喜貢獻。

  近年來,在退休教師王文奎的努力帶動下,農民作者的散曲創作熱情空前高漲。十余年來,散曲社陸續自費編輯出版了《興農曲》《鐵血豐碑》《農民散曲選》等10多部詩歌散曲書刊,免費發放供群眾閱讀;創作散曲4萬余首,在省級以上書報刊物發表4000余首;利用現代網絡創辦微刊,發表作品300余期;噴繪展板300余幅,在各鄉村農貿集市、戲場、廟會、婚慶等場地展出宣講200余場次,受眾達2萬余人。

原平農民散曲社編輯出版的詩曲書刊。

 贊頌美好謳歌時代 唱響新時代鄉風文明主旋律

  中華詩詞學會專家將原平土地上深厚的散曲文化積淀總結為“農民散曲現象”。這些“農民寫,寫農民”的地道本色散曲,讓人感受到吹過溝溝壑壑的風、流過春夏秋冬的景、感受麥米黍豆的清香、五谷豐登的喜悅,更讓人伴隨著新時代鄉風文明的主旋律觸摸到時代的脈搏。

  反映新時期農民的精神風貌?!敖鹎锸戮栈◣?,燃紅城里燒山寨。滹沱河畔一枝怪,芬芳飄到云天外。詩農一起來,相互傳幫帶,咱農民,決心下定還詩債?!蓖蹉y章的【正宮?塞鴻秋】在一幅“詩農還詩債”的生動圖景中,展現了農民群眾對新農村富裕生活的美好向往,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表達對美好富裕生活的贊美。何然然的【正宮?塞鴻秋】《包餃子》:“蔥花肉餡油鹽拌,揪團白面捏成片。包成餃子排排站,沸騰鍋里團團轉。一鍋美味餐,成了家常飯,如今的日子人人贊?!睂⒛抗鈴奶镆耙浦翉N房,描繪出與眾不同的山村風景,同時表達出對富民政策的感恩情結。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卯連的【正宮?叨叨令】《植樹之歌》:“山坡坡栽樹一排排隊,綠茵茵合了民心心意,雨絲絲滋潤圪梁梁地,桃紅紅染了槐花花味。愛樹也么哥,綠化也么哥,青山醉了心窩窩醉?!边@是一首民歌化的妙曲,民歌俚語入曲,合成了一組和諧的交響曲,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采。

 傳承文化播撒文明 實現農村移風易俗新突破

小樹林里的散曲大課堂。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也不斷豐富。但是,一些賭博、酗酒、打卦算命、求神拜佛等不良風氣依然存在,這些現象讓散曲社社員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們意識到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糧是當務之急,更是散曲社的使命所在!因此,他們的文學創作活動以精神文明實踐為宗旨,以文化服務為中心,實現了由“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逐步走出一條有引導、有帶動作用的典型示范路子,在振興鄉村文化、加快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步伐中發揮了良好作用。

  變“送文化”為“種文化”。相比灌輸式的“送文化”,“種文化”更利于培養農民的參與意識、創造意識,有助于讓農民真正成為文化的主人。散曲社大力培養鄉土文化人才,讓他們成為生發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以寓教于樂、寓教于文藝的形式把新思想、新風尚播種到農民群眾心坎,讓文化之花在農村大地持久綻放。

  文化“大餐”要符合群眾口味。文化活動要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避免“干部講、群眾聽”的單一模式。原平農民散曲社的發展壯大,正是順應了當地群眾的地域文化特征,他們在田間地頭經常組織“賽詩會”,在傳統節日張掛散曲作品進行展示交流,群眾熱情越來越高。

  正確引導和鼓勵支持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在原平農民散曲社發展過程中,宣傳文化部門及時給予支持和鼓勵,為散曲社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同時,通過邀請全國散曲界專家多次到原平調研,和社員們共同交流,并搭建平臺助力散曲品牌“走”出去,調動激發了社員的創作熱情,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實現了健康良性發展。

  通過幾年不懈努力,原來熱衷于打撲克搓麻將、在街頭胡聊海侃、或坐在炕頭誦經拜佛的群眾們逐漸拋棄陋習,接受新理念,很多人自愿加入到歌頌新生活的隊伍中來,成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生力量。(供稿:山西省文明辦)

【責任編輯:姜麗】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