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文明網推出“兩會話文明”專題報道,報道代表委員有關履職建言,陸續推送“文明主張”系列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就如何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增強文化自信自強,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和文化遺產傳承等問題,代表委員們進行了熱議。

傳統非遺產品要與現代審美相融合
楊昌芹 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中國好人,貴州省赤水市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有生命力,關鍵就是讓產品活起來,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還需不斷創新,找到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的融合點,讓傳統與現代元素相結合,進而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非遺產品更要盡可能融入現代生活的審美之中,并不斷的產品化、商品化,經過市場的大浪淘沙,就能讓更多人群了解、喜愛、使用。同時應當注重申請注冊商標、知識產權等,用現代商品管理理念管理非遺產品。
在文化自信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宋兆普 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宋氏中醫外科傳承人

我們的文化自信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利用更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應當加強傳統中醫藥文化的教育培養,有助于增進青少年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加深對佑護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幾千年的中醫藥的認同感,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時,也為中醫藥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創造條件。
非遺項目要“活”起來、“年輕”起來
藍淋 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文明家庭獲得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壯繡傳承人、高級刺繡技師

非遺傳承就是要見人、見物、見生活。讓非遺項目“活”起來、“年輕”起來,才是對它最好的傳承。希望全國各個城市的鬧市區和“網紅”打卡點都能建立起非遺展示館,通過掃二維碼等便捷的方式,就可以了解到非遺項目的名稱、簡介,看到圖片、視頻和獲得相關產品的銷售鏈接。有了展示館,就可以把非遺產品做集中展示,增加銷售渠道,提高非遺產品從業人員收入,從而促進非遺經濟的全面發展。
讓非遺產業與文旅產業相輔相成
成新湘 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勞動模范,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如何讓古老的非遺煥發新時代光彩,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是非遺傳承和發展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應將非遺元素與大眾消費需求、審美取向以及當下的工業設計、時尚創意等有機結合,充分激活非遺的生命力。當下全國各地都在舉辦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融入了很多傳統文化和非遺元素,這就進一步激發了非遺文創產品的消費需求,進而促進了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梢葬槍Σ煌瑢哟蔚南M群體開發定制化文創產品,讓地域文化借助非遺文創產品融入人們的生活,同時帶動本地區文旅產業的發展。
探索全齡友好型的博物館新模式
宋燕 全國人大代表
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

隨著“文旅熱”“博物館熱”而來的還有種種新現象新問題,例如隨著城市數字化的發展,包括文旅行業在內的許多服務行業實現了線上支付,這對老年人、外國人等人群來說可能不太方便。因此建議建立一個無差別、更包容的國際旅游支付服務體系。此外,由于接待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走進博物館,以及大量“親子游”“研學游”開展,目前博物館的展陳設置、燈光明暗度、展柜高低,以及解說詞的內容不完全符合小朋友的需求。因此也應當加快建設兒童友好型博物館,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下一代身上得到更好傳承。
實現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李六三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只有保護好,才能利用好。只有協同好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領域應繼續強化頂層設計,創新文化遺產活化的內容與形式,豐富“旅游+”融合新業態。充分依托圖書、新媒體、研學等公眾喜聞樂見的傳播與宣傳渠道,講述文化遺產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故事,豐富旅游業產品內涵,實現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繁榮發展,助力經濟社會長期穩定高質量發展。(記者 榮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