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文明網推出“兩會話文明”專題報道,報道代表委員有關履職建言,陸續推送“文明主張”系列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如何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

從優秀作品中獲得創新力量
吳為山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中國美術館館長

作為國家美術館,我們應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激勵藝術創新,及時把歷史上的優秀作品展示出來,讓人們從中獲得創新力量,獲得創新資源。同時還要積極把世界優秀藝術創作引進來,形成雙向對話,推動中華文化在文明互鑒中繁榮發展,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今后我們將通過各式展覽讓那些曾深藏在庫房里的作品、“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畫作,在這個國家美術的殿堂、化育大眾的平臺、國際交流的窗口,與時代見面、與觀眾見面,更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田沁鑫 全國政協常委
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國家一級導演

當代文藝創作既要守住傳統文化之正,又要創意時代表達之新,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更多創作養分。作為國家藝術劇團,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從題材選擇、劇本創作開始,就要精心打磨、反復推敲,爭取做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力求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承擔起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
打造新時代國家文化符號要久久為功
舒勇 全國政協委員
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院長、湖南省美協副主席

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常到全球各地舉辦展覽、搞活動,每次到一個新的地方,就會下意識去尋找熟悉的東西來幫助認路。五星紅旗、中國招牌、中國燈籠……這些親切的、熟悉的文化符號,給予我信心和力量,也把世界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人們聯結在一起,引發共情,產生共識,達到共鳴。這就是文化符號蘊藏在背后的一個重要的力量。打造好國家文化符號絕非易事,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要把它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來推進,讓這些文化符號成為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的重要路徑和方法。
讓中國故事既有“國際范”又有“中國味”
張頤武 全國政協委員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有效方式,想要講“好”故事,就要精心構建對外傳播體系,增強中國故事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用事實說服人、用形象打動人、用情感感染人、用道理影響人。針對世界各國國情的差異、需求的多樣、傳播語境的不同,要創新對外傳播話語方式,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讓中國故事既有“國際范”,又有“中國味”。
優秀的文藝作品既能富腦袋又能鼓口袋
郭建華 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道德模范、“中國好人”,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電影公司黨支部書記

電影使我的生命閃光,架起了我和農民溝通的橋梁。我很慶幸走進了農村,走進了基層,讓我到了晚年還有活干,還有放不完的好電影。我曾拍攝一部科教片《咱家花生好收成》,影片有故事、有知識,讓農民在歡聲笑語中學到了先進的種植技術。有的村民看過這類電影后,就辭掉了城里的工作、返鄉創業。由此可見,優秀的文藝作品既可以富腦袋,又可以鼓口袋。這些好電影聲情并茂的展示真實感人的故事,不僅提升了群眾脫貧致富技能,更增強了基層群眾用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干勁和韌勁。
公共文化服務要實現高質量發展
劉忠斌 全國人大代表
南京圖書館參考咨詢部主任

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公共文化服務范圍逐步擴大、品質不斷提升,逛圖書館、博物館逐漸成為新風尚。公共文化服務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應做到立足城鄉特點,打造更有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間,構筑共有精神家園;及時準確了解和掌握群眾文化需求,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建設,推動形成具有鮮明特色和社會影響力的服務項目。(記者 榮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