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各鄉鎮都有“做棚”習俗,通常在春節期間(農歷正月初二至正月底),集中選一個最佳日子稱為“棚日”,搭棚唱戲大宴賓客。舊時的棚,是用席、稻草及竹木搭成的,大棚由全村共建,是戲班的表演場所,小棚供村民用來招呼各自親戚,稱為“做棚”。
“做棚”日是龍門縣永漢鎮官田王屋村春節最熱鬧的一天。圖片來源:龍門縣文明辦
龍門縣通過開展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多種形式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將節儉教育、傳統文化、文明實踐元素融入“作棚”傳統習俗,推進移風易俗,在凝聚村民團結互助精神、弘揚文明鄉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做棚”活動融入節儉教育
龍門縣“做棚”習俗淵源流長,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近些年也出現了一些攀比之風,如醒獅紅包越包越大,村民邀請醒獅叩拜從以往1至5元的心意,逐步變為50元、100元,甚至更多;“搶頭炮”獎品越獎越多,從以往一、二等獎為豬仔,三等獎為公雞,逐步變為豬仔+豐厚獎金、公雞+豐厚獎金;流水宴菜品越吃越多,有鋪張浪費現象。對此,龍門縣文明辦大力推進“做棚+節儉”教育。
龍門縣永漢鎮村莊“做棚”活動時進行舞獅子表演。圖片來源:龍門縣文明辦
一是發出文明過節倡議。向鄉鎮、村居派發《崇尚勤儉節約 倡導移風易俗》倡議書,通過電視、智能廣播、微信公眾號、村居宣傳欄等媒介,宣傳倡議勤儉節約,倡導移風易俗。2023年,派發倡議書6.2萬余份,電視報道、智能廣播報播勤儉節約倡導內容3500余條(次)。
二是各村推選村民為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組員,黨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老干部、老黨員、鄉賢、先進模范等為會長,在“做棚”前召開會議,對以往本村發生過的“做棚”鋪張浪費等陋習行為,采用評議方式批評教育。2023年,召開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80余(次),勸阻大操大辦、鋪張浪費15起,節省資金27.2萬余元。
三是完善勤儉節約監督機制。將16支村醒獅文化隊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總隊統一管理,勸阻醒獅表演者收受紅包。各鎮村設立巾幗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每年在各村“做棚”時現場巡查監督,勸阻大操大辦現象并作記錄,納入文明鎮村評選條款。2023年,設立巾幗志愿監督員32名,巡查監督132村(次)。
“做棚”活動融入傳統文化
龍門縣“做棚”活動,發展歷史淵源流長,本身融合諸多民俗文化,對此,龍門縣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縣融媒體中心等部門大力做好“做棚+文化”拓展。
龍門縣村莊“做棚”日進行上燈“非遺文化活動。圖片來源:龍門縣文明辦
一是開展“做棚”文化線上直播。對“做棚”活動的舞獅拜祭祠堂、“搶頭炮”習俗以及特色菜肴山坑螺雞煲(三黃胡須雞)、竹筍炒豬腩、客家淋肉、昆竹牌青梅酒南昆山毛茶等非遺文化線上直播介紹,推動特色優質農產品變成旅游商品,成為宣傳龍門的移動名片。
二是開展龍門特色文化文藝活動。在“做棚”時期,令人耳目一新的“舞獅舞龍舞貔貅舞春?!辟R新春、瑤鄉“舞火狗”舞蹈秀、趣迷競猜、龍門話特色粵劇、“上燈”等非遺文化展演逐個上演。2023年,龍門縣開展“做棚”特色文化文藝活動90余場次,參與村民3.5萬余人。
龍門縣瑤鄉“舞火狗”舞蹈秀。圖片來源:龍門縣文明辦
三是開展春聯書畫現場活動。在“做棚”時節,龍門縣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組織縣域書畫大師在村莊開展現場送春聯和龍門農民畫活動,傳播農村多彩民俗文化。
“做棚”活動融入文明實踐
“做棚”活動吸引力強,村民參與面廣。在“做棚”時節,龍門縣各鎮村廣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一是開展思想宣傳教育。各鎮村在“做棚”開席前,開展一次黨課“微宣講”,邀請當地榮譽村民、鄉賢或村書記(主任)等代表為主講人,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題,用村民聽得懂、易接受、易理解的“家鄉話”“大白話”進行宣講,把黨的思想宣傳到千家萬戶,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基層、深入人心。2023年,結合“做棚”活動,開展宣講257次,受眾村民3.5萬余人次。
龍門縣村莊“做棚”活動前,進行黨課“微宣講”和節儉教育。圖片來源:龍門縣文明辦
二是依托村(居)文明實踐站開展“做棚+志愿”服務活動。在“做棚”時節,由村委牽頭組織社工對高齡獨居、生活困難的特殊人群開展“志愿服務添年味 關愛行動增暖色”“志愿服務送關愛 文明實踐樹新風”主題活動,提供居家照料、生活幫扶、就業指導、康復醫療、學習輔導等節日送溫暖服務。2023年,各鎮村開展“做棚+志愿”活動123場次,關心關愛空巢老人53人次、留守兒童65人次,發出慰問金或物資7.3萬余元。
三是開展鄉村大喇叭(文明治理智能系統)播報行動。在“做棚”時節,各鎮村精選時政要聞、天氣預報、重要通知、應急信息、健康衛生知識和倡議移風易俗、宣傳村規民約等內容,通過鄉村大喇叭,用村民聽進耳朵、記在心上的“本地方言+普通話”的通俗語言循環播放,服務村民、教育村民。2023年,播報新時代文明實踐宣傳內容1200余條次,受眾15.6萬余人。
龍門縣“做棚”非遺文化在得到傳承的同時,積極融入了“綠色辦節、節儉辦節、文明過節”的文明教育、文明實踐,讓文明鄉風吹遍全縣各鎮村大地。(供稿:廣東省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