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縣渡馬鎮共和村不斷深化和拓展“合約食堂”內涵,試點推行“合約食堂+”治理模式,村美、人和、風正、業興的鄉村振興新畫卷徐徐展開。
“合約食堂+治理” 約出文明鄉風
共和村的“合約食堂”緣起于甘溪侗寨。以前的甘溪侗寨,因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村民濫辦酒席、鋪張浪費之風盛行。這家母豬下崽了,要請吃酒;那家新安了一扇門,也要請吃酒……不僅如此,禮金也從以前的10元、20元,漲到后來的100元、200元,甚至更多。
“這五花八門的酒席再吃下去,只怕要永遠過窮日子!”2014年春節,村黨支部經過反復研究,決定倡議修建一個集體食堂,將村里的紅白喜事統一集中到食堂來辦。全寨100多戶村民積極響應,捐木、捐工、捐款。歷時一年,建成了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的兩層村集體食堂。經村“兩委”研究并提交村民大會討論,規定除婚喪嫁娶外,其他酒席一律不準辦,每次酒席不得超過20桌,每桌成本控制在200元以內,酒席用酒不得超過10元/公斤,煙不得超過15元/包,隨禮不得超過100元。
食堂是村民合力辦起來的,通過村規民約方式進行管理,因此取名“合約食堂”。至此,甘溪侗寨濫辦酒席得到治理,大操大辦受到遏制。
2014年,共和村甘溪侗寨建成首個“合約食堂”。天柱縣文明辦供圖
“合約食堂”在甘溪取得成功,村“兩委”進一步在雅田等自然寨推廣“合約食堂”。規范辦酒,厲行節約!
“以前忙于送禮吃酒,荷包都掏空了不說,還要三天兩頭去幫忙殺豬、燒火,打零工掙錢的時間都被耽誤了?!惫埠痛逖盘锝M村民楊序柏說,現在好了,一年到頭也送不了幾個禮,有時間掙錢給孩子讀書了。
村民在“合約食堂”里開心就餐。天柱縣文明辦供圖
此后,共和村開始探索創新施行“合約食堂+”社會治理模式,打造“合約食堂”升級版。
“合約食堂+節約富民”,近年來,全村辦酒場數逐年下降,減少不符合要求的酒席200余場次,累計減少節約送禮等資金約300余萬元。
“合約食堂+兩禁一限”,群眾電炸毒魚現象銷聲匿跡。
“合約食堂+清潔風暴”,村寨常年干凈整潔、清爽宜居成為常態。
“合約食堂+道德講堂”,村民整體素質得到了較大提升,群眾精氣神更足。
“合約食堂+”充分激發基層治理活力,調動了群眾自治的積極性,促進法治、德治、自治有機融合。
“合約食堂+產業” 助力群眾增收
近年來,共和村大力實施“合約食堂+產業”模式,帶動村民種植菊花、蔬菜、辣椒、柚子,生態養殖土雞、土鴨、蜂蜜,群眾實現家門口發展產業增收。
甘溪侗寨的功夫菊產業。天柱縣文明辦供圖
共和村引進天柱縣功夫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設菊花加工廠,明確“黨建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合作種植方式,形成了集育苗、種植、收購、加工等一條龍的生產線,推動“小菊花”種植發展成為“致富業”。
“去年我家種了20畝,產量5000公斤,收入達7萬元?!闭勂稹昂霞s食堂+功夫菊”模式,返鄉創業青年陶紹兵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目前,共和村集中連片種植功夫菊600畝,輻射帶動周邊農戶零散種植300畝。
2022年,共和村功夫菊產值達300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60余萬元,參與種植的100多戶村民,戶均增收5000多元,同時帶動村內脫貧戶就近就業600余人次,周邊農戶就業1000余人次。如今,共和村功夫菊的豐收不僅是鄉村田野上一道靚麗的風景,更鋪就了村民們增收致富的“黃金路”。
目前,共和村通過“合約食堂+產業”模式,種植功夫菊300畝、鳳柚1200畝、辣椒150畝,蜜蜂養殖200窩,土雞、土鴨等養殖戶300多戶。
“合約食堂+旅游” 引燃景區熱度
甘溪侗寨建寨已有600多年歷史,寨內民居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吊腳樓,其中百年以上的木樓有30多棟。甘溪村民素有習武傳統,武術文化濃郁,被譽為“功夫村”。
甘溪侗寨3A景區掛牌運營。天柱縣文明辦供圖
近幾年來,甘溪實施“合約食堂+旅游”模式,以州級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打造為契機,村民房屋全部進行風貌改造,豬棚牛棚也重新翻修,一棟棟古色古香的民宿客棧映入眼簾。鄉間小路旁設立休閑座椅,石子鋪建村組寨道,游客們慕名而來,甘溪也順勢發展起旅游業。
“這些民宿客棧由村集體經濟公司統籌管理,周末和節假日客房供不應求?!贝妩h支部第一書記介紹說,目前村里投入運營的民宿有9棟,共有床位80多個,每個房間平均268元一晚。
“我們這里,村民辦酒席時是‘合約食堂’,平時就是農家樂‘功夫山莊’?!薄昂霞s食堂”負責人楊國先樂呵呵地說,如今慕名前來甘溪觀光的游客越來越多,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在“合約食堂”品嘗侗鄉美食的游客爆滿。楊國先說,“合約食堂”選用的食材,都是當地村民自養的雞、鴨,自種的蔬菜。此外,“合約食堂”還充分發揮旅游接待中心的優勢,每年為村民代銷蜂蜜、油茶、功夫菊、功夫酒等農特產品。
如今,甘溪侗寨被作為國家3A級景區打造,“功夫村”甘溪成為鄉村旅游地和網紅打卡地,寨民積極參與經營農家樂、民宿、特色產品店等,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供稿:貴州省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