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銀城街道冉莊村,老人們有自己專屬的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六,冉莊村都會辦“老人節”,家家戶戶的兒女都要專程趕回來給老人過節,這個傳統已經堅持了三十多年。
1986年,那時“重陽節”還沒被國家定為“敬老節”,在老支書的倡議下,冉莊村便把每年農歷的十月初六定為村里“老人節”,所有年滿65周歲的老人在這一天都能享受“老人節”的待遇,遠嫁的女兒回到家中與老人團圓。
2004年,冉莊村的集體經濟遇到了困難,“老人節”一度面臨停辦。村民王其濱坐不住了,他心想,即使經濟再困難也不能讓老傳統就這么沒落了。于是在外做生意的他自掏腰包6000元錢,為村里老人買了糖果、瓜子、蛋糕。就這樣,村里的“老人節”也延續了下去,越辦越紅火。在外做生意的村民,每年也會自發聯系村里,為“老人節”捐款捐物,“老人節”已經成為一種傳承。
冉莊村為老人發放蛋糕。夏津縣文明辦供圖
“老人節”的上午,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伙飯”;“老人節”的下午,全村年滿65周歲的老人,相約來到村委會廣場,集體看節目、收禮物,場面十分熱鬧。
不僅如此,在“老人節”這一天,冉莊村村委會還要召開表彰大會,對孝敬老人的模范家庭進行表彰,對不孝敬老人的家庭在大會上點名批評,當天還會評選出“好婆婆”“好兒媳”。
“老祖宗留下一句話,家和萬事興,妻賢夫興旺,母慈兒孝敬……”每天中午,冉莊村廣播里總會播放歌曲《家和萬事興》。
冉莊村老人集體觀看節目表演。夏津縣文明辦供圖
“老人節”也影響了周圍村落,現在夏津縣的很多村莊都開始舉辦起各村的“老人節”敬老活動,極大地推動了當地尊老敬老、愛老助老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祖。夏津縣深入實施孝善工程,村村設立孝善基金,開展孝善敬老活動,增強孝善文化的感染力。一系列孝善敬老活動的舉辦,凸顯孝善文化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冉莊村的帶動下,周邊村莊為老人過集體生日。夏津縣文明辦供圖
近年來,夏津縣堅持將鄉風文明建設作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先手棋”和“重頭戲”,多措并舉,內外兼修,在守正創新、破舊立新中催開文明之花,讓發展更有內涵、更有質感、更有溫度。(供稿:山東省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