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燕山鄉孫家圩[wéi]子村原名杏山村,相傳三國時期名醫董奉在此懸壺濟世,分文不取,以杏換藥,故得此名。孫家圩子村,前有杏林春暖的人性光輝普照,后有軍民齊心的紅色記憶砥礪,這個淮河岸邊的小山村,用堅守成就了浪漫而傳奇的鄉村氣質。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孫家圩子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展現村里獨特的民俗風情、家風家訓、傳統技藝等地域特色文化,讓大家看得到村史、記得住鄉愁,孫家圩子村“兩委”經多方征求意見,決定將原“百大杏山小學”閑置校舍進行綜合利用,打造建設孫家圩子村“三館”(即黨建館、村史館、民俗館)。
孫家圩子村“三館”入口處繪制的杏林春暖大型墻體彩繪。宋衛衛 攝
凝心聚力 “三館”成為村民的精神家園
孫家圩子村“兩委”以村民的“三館”村民建、村民的“三館”為村民為宗旨,把堅持黨建引領、“四會”分工負責、全體村民共同參與的原則貫穿建館始終。
孫家圩子村歷史悠久,紅色資源豐富,村“兩委”成員跑遍多個部門,翻閱大量的族譜史籍,遍訪五姓鄉親,為建設“三館”搜集到第一手資料。為了豐富館藏,全體村民也積極響應,為建館建言獻“寶”。大爺大娘們紛紛主動拿出自家珍藏多年的老物件,捐獻給“三館”。經過近半年的不懈努力,“三館”于2022年10月建設落成。展館面積約1000余平方米,分為黨史、村情概況、姓氏源流、民俗風情、技藝傳承、傳家有道等11個篇章,室外設有農耕文化展示體驗區,立體呈現了孫家圩子村的歷史、人文、自然、產業特色。
孫家圩子村將原“百大杏山小學”閑置校舍進行綜合利用,打造建設孫家圩子村“三館”。姚利 攝
以史為鑒 “三館”成為教育群眾新課堂
“三館”落成適逢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孫家圩子村黨支部把“三館”變成課堂,組織黨員群眾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展廳里一幅幅圖文并茂的展板就是最好的教材,一件件承載鄉風鄉情的展品就是最好的教具,結合村里紅色故事和發展歷程展開宣講,對于理論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村民來說最能說明問題、最能入腦入心。
村民之間發生矛盾糾紛,互不相讓之時,老支書總喜歡把雙方帶進“三館”調解?!翱纯凑箟ι稀缎帐显戳鲌D》,你倆還是一個家門的吧?”老支書話音剛落,兩人就停止了爭吵。回想以往,兩家祖輩互相幫襯走出困境的故事還歷歷在目,都是一家親,還有什么解不開的結呢?如今,“三館”已成為理論宣講、政策解讀、鄰里和睦的新課堂。
移風易俗 “三館”成為“一約四會”新陣地
“三館”寄托著全村的鄉土情結,是全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地。孫家圩子村充分利用這塊陣地,經常性開展破除陳規陋習、推進移風易俗的村民自治活動。
近年來,孫家圩子村在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的專項治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村民思想上尚未徹底轉變。村里紅白理事會把教育監督的關口前移,把過去婚喪嫁娶事后評議改成現在事前報備。紅白理事會把村民報備的地方設在“三館”,用“三館”散發出來的艱苦奮斗、勤儉持家的淳樸鄉風來感化教育當事人,引導村民轉變思想觀念,做移風易俗的帶頭人。
志愿者在村史館對即將步入婚禮殿堂的年輕人開展婚前教育。姚利 攝
建館時征集到的許多家風家訓,是先輩留給子孫后代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智慧結晶,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陳規陋習和繁文縟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四會”成員組織群眾展開討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修訂《孫家圩子村村規民約》打下堅實的基礎。
志愿者給村民解讀村規民約。宋衛衛 攝
“三館”賦能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叭^”與蚌官路沿線景觀帶、孫家圩子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形成連線,以點帶線形成紅色旅游觀光帶。目前“三館”在周邊地區已形成一定的影響力,許多游客慕名而來,在“三館”了解和體驗有地域特色的農耕文化,感受鄉村振興給農村帶來的可喜變化。
志愿者在為游客介紹孫家圩子村的農耕文化。姚利 攝
如今,“三館”為繼承優良傳統、推進移風易俗、塑造文明鄉風提供了不竭的內生動力和條件保障,不僅是凝聚人心的加油站,更是村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讓更多的村民找回了淳樸的記憶,讓美麗鄉村成為記得住的鄉愁。(供稿:安徽省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