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明實踐+”打造“文明濰坊”新路徑
發表時間:2023-02-06 來源:中國文明網

  深化拓展行業創建,是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不斷提質擴面、提檔升級的重要路徑和內容。2022年,山東省濰坊市創新“新時代文明實踐+金融授信”模式,推進信用轉化機制建設,讓“信用有價、守信有感”在廣大城鄉落地生根;創新“新時代文明實踐+社工”融合發展,聚焦群眾需求,倡樹文明新風,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深化創建的嶄新路徑。

  “金融+”助力傳播文明風尚,讓群眾得實惠、企業得發展 

  “有事就找尹大姐”,是青州市北西關社區居民的口頭禪?!耙蠼恪币烙?,是青州農商行北西關服務站的聯絡員。

  在北西關服務站,飲水機、微波爐、電子秤、血壓儀、急救箱等設備設施一應俱全。在這里,尹世英不僅承擔著為社區居民提供基礎金融業務、代繳社保費用、代申營業執照等服務,還肩負著文明宣講、反詐宣傳、代跑腿、代收快遞、鄰里經濟糾紛調解等職能,熱心、周到的服務得到大家一致認可。

  在青州市,像北西關這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普惠金融服務站,青州農商行已經打造了56個。近年來,青州農商銀行實施“金融+新時代文明實踐”模式,通過“金融+陣地”“金融+志愿”“金融+文藝”“金融+德治”“金融+激勵”,滿足了群眾多元化的服務需求,幫助解決急難愁盼問題,打通了惠民利民的“最后一公里”。

  不僅僅是在青州,在金融行業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過程中,濰坊市多地都探索出了符合自身特性的新路徑。郵儲銀行濰坊市分行立足服務“三農”、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的戰略定位,致力于打造服務鄉村、服務城市雙輪驅動的文明金融服務格局。在農村開展了“文明信用鄉村行”活動,優選文明村作為信用村建設的試點,通過搭建更加完善的農村信用體系服務網絡,讓服務“上門”,把文明變成時尚,信用變成財富。授信信用村2500余個,評定信用戶近2萬戶。在城區,該行構建以社區為中心的文明生態金融圈,選定文明信用商戶,搭建惠民消費場景和金融服務場景,讓居民感受到我們既是“百姓身邊的銀行”,也是“百姓手邊的銀行”,讓客戶服務、文明信用與金融服務相結合。

  壽光市引導農業銀行、農商行、村鎮銀行等涉農金融機構在鎮村建立信貸文明實踐服務點,綜合運用電子機具、流動服務站和互聯網審批等形式,打通了農村金融發展的“動脈”。目前,建立基層信貸文明實踐服務點27個,實現涉農信用貸款秒批秒貸。該市還針對不同創業人群,推出“鄉村振興富民貸”“惠農田園貸”“農業設施貸”等特色產品,有效破解銀行“難貸款”、創業者“擔保難”“貸款難”瓶頸。

  專業社工牽手志愿者,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米” 

  2022年11月5日上午,坊子區坊城街道五一社區居委會門口熱鬧非凡,“志愿服務進社區,關愛居民送溫暖”社區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此次活動以五一社區為平臺,由坊城街道社工站、仁邦社工、女人幫公益、春雨義工、鯤鵬應急、坊城街道五一社區共同舉辦。圍繞社區居民需求,協同推進“五社聯動”機制,為社區居民提供義診、義剪、心理咨詢、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知識講解等服務。

  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基礎部分。以社區為陣地,讓志愿服務走到居民身邊,走進居民心里,五一社區的暖心活動實現了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和社會慈善資源力量的互聯互動。事實上,這也是濰坊市以“五社聯動”為基層社會治理賦能的生動體現。

  為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在市文明辦的指導下,全市各縣市區先后組建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公益性崗位隊伍,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專管員,定期組織培訓會,全面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專管員隊伍的工作水平和業務知識;倡導駐站社工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專管員、志愿者,協同組織開展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進一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不斷提質擴面、提檔升級。

  同時,濰坊市著力于制度融合,建立聯動服務、資源整合共享機制,并完善政府購買服務長效機制,構建起“社工引領志愿者、志愿者協助社工”聯動服務機制,打造“社工+志愿服務”的綜合體,并推動“社工+志愿服務”融合發展,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志愿服務的人力優勢,實現疊加效應。

  濰坊市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實踐所、實踐站、實踐點四級服務平臺和社工服務陣地建設相融合,實現鄉鎮社工服務站全覆蓋。目前,全市已建成16個縣(市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52個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6962個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與四級社工服務網絡體系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構建全方位、覆蓋廣的文明實踐服務圈。依托這些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街道)社工站的平臺,推動專業化、規范化社工平臺向基層延伸,構建起層級清晰、功能完備的基層社會工作服務體系。

  近年來,濰坊將文明實踐工作與民政、醫療等工作深度融合,統籌謀劃、精心布局,在全市構建起752個功能完備、便民利民的“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通過群眾點單、志愿者接單的點單式服務模式,社工聯動志愿者,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特殊困難老人、貧困殘疾人等群體提供跟蹤巡訪、精神慰藉、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等服務,切實打通了為民服務“最后一米”,匯聚起服務群眾的最大同心圓。

  多領域打造特色項目,構建實踐矩陣傳播文明風尚 

  濰坊市深化拓展行業新時代文明實踐,不僅僅在金融、社區治理方面取得了經驗和成果,在家庭服務、文旅等多個方面也有更多的特色項目,構建起了文明實踐矩陣,文明風尚得到更好傳播。

  濰坊巾幗家政廣場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按照“五有”標準,設置了巾幗家政文明實踐學校、文明實踐大講堂、志愿者服務驛站、親子閱讀區、婦女兒童家園、實訓區、多功能會議室等文明實踐陣地,創新推出以“堅持一個思想、搭建兩個載體、開展五類活動、整合六大平臺、建設七支隊伍”為主要內容的“12567”文明實踐工作法,不斷深化“彰顯巾幗擔當,勇創家政先鋒”文明實踐品牌。育嬰、月嫂、收納、推拿、面點、花藝、茶藝……這些技能都可以從濰坊巾幗家政廣場免費學到。

  十笏園、城隍廟、文昌閣……擁有著豐富的文旅資源濰城區城關街道,充分發揮轄區內行業資源聚集優勢,探索打造集5大基地、22處實踐點為一體,多個市、區行業部門參與的十笏園新時代文明實踐街區,創新“社區+行業”和“區域覆蓋+領域實踐”的“一統雙加”陣地實踐格局,實現群眾想來、愿來、常來,做到思想有收獲、素質有提升。城關街道實踐所與濰坊市美術館、十笏園博物館、濰坊市腦科醫院、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濰坊市新華書店等多家市級行業單位和企業建立聯動機制,協同打造文明實踐街區。形成了實踐所、站與街區實踐點高效聯動、相互配合、資源共享的文明實踐街區大格局,為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群眾,提供集思想教育、歷史文化、非遺傳承、現代藝術、健康保健于一體的文明實踐家園。在實現文旅行業內部聯動的基礎上,該街道統籌各類資源,構造了以紅色文化實踐基地、傳統文化實踐基地、非遺文化實踐基地、現代藝術教育實踐基地、健康養生實踐基地組成的實踐矩陣。(供稿:山東省文明辦 山東文明網)

Scan me!
責任編輯:張 殊凡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