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實施方案》印發,方案提出,為打通新形勢下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四川省成都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將提質擴面、提檔升級。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軟實力。成都將以“人人爭當志愿者、人人尊重志愿者”為主題,聚焦做強理論宣講、做實細胞建設、辦好項目大賽、用活智慧平臺“四大任務”,加快構建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礎的“一點依托、多點支撐”文明實踐工作格局。
主要目標
全市注冊志愿服務隊伍不少于3.5萬支
到2022年底,按照有場所、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的標準,各區(市)縣全面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鎮(街道)全部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村(社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全部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全市發展培育一批文明實踐精品項目,各區(市)縣分別培育不少于10個,市級有關部門(單位)牽頭成立本行業領域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及各分隊,在全市范圍內選點打造不少于1個行業文明實踐基地。全市注冊志愿服務隊伍不少于3.5萬支,在職黨員干部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參與率力爭達到80%,人均年志愿服務時長達到20小時,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居民人口比例達到15%,參與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成為生活風尚。
做強理論宣講
把理論課堂搬到生產生活現場
按照方案,成都將從擦亮成都品牌、注重互動體驗、豐富內容供給、突出思想教育4個方面做強理論宣講。
依托“學習強國”一街百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館、崇德館、家風館、好人館、黨史學習體驗館等教育陣地,廣泛開展理論宣講志愿服務活動,擴大“理響成都”“榮耀青年”“向陽花”“金講堂”“蒲公英”等理論宣講品牌影響,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把理論課堂搬到群眾生產生活現場,通過方言土語、地方文藝、“大喇叭”等方式,分專題、分區域、分場合開展理論宣講,用活場景體驗、開展分享交流、實現情景交融。持續加強基層宣講隊伍建設,組織編寫鄉土教材、宣講教案,制作宣講課程、公益廣告、短視頻等,滿足群眾學理論用理論的多樣化需求。
同時,針對群體差異、代際差異等,開展分眾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重點加強對老年人、留守和困境兒童、殘疾人、生活困難人員等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經常性開展上門慰問、關心關愛。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
做實“細胞”建設
推動文明實踐延伸至小區
拓展“基層細胞”全覆蓋建設,下沉優質資源,推動市級優質資源通過機制化結對幫扶注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中心(所、站),落到基層、惠及百姓。共享區域資源,推動各級資源流動、互通有無,最大限度提高使用效率。激活閑置資源、打通封閉資源,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和窗口單位全面建立文明實踐基地。依托社區黨建、綜治等網格資源健全文明實踐網格,推動文明實踐延伸進入小區、院落等神經末梢,落實“小細胞”建設。
推動“綜合體”標準化建設,推進文明實踐陣地、黨群服務中心、社區鄰里中心等一體化建設。統一文明實踐陣地標識標牌,明確建設標準和指引,統一文明實踐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服裝。
推進“創建細胞”全方位融入。盤活整合園區、商區、景區、街區、廠區、校區等資源,將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有機融入城市精細化管理當中,形成文明實踐特色陣地集群。針對性地開展文明創建、文明培育及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主題實踐活動。發揮成都榜樣、文明先鋒、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常態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機關、進企業參與文明實踐。
強化“群眾主體”典范化提升,深入開展“幸福成都 美在文明”群眾性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推動完善村規民約,破除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促進文明行為規范養成。
辦好項目大賽
精準解決群眾需求
聚焦“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碳中和碳達峰”“市民文明行為提升”“志愿服務關愛行動”等方面,抓重點、抓項目、抓督導,為唱好“雙城記”、建強都市圈、建設示范區、提質幸福城儲備一批文明實踐品牌項目。
精準解決群眾需求,圍繞“服務老養育小 讓青年發展好”等群眾最現實關切的問題,培育發展助學支教、智慧助老、醫療健康、法律援助、社會治安、科普教育、鄰里守望等便民助民志愿服務項目,在更好服務群眾中凝聚和引導群眾。
發展專業志愿品牌,開展志愿服務組織孵化培育計劃,完善打造全市志愿者之家,發展壯大成都市志愿服務聯合會及各區(市)縣志愿服務聯合會,培育防疫、防災等應急志愿服務專業組織和專業團隊,注重分級分類培訓,建立各層級應急志愿服務指揮協調機制。推動各地各部門建立公共服務志愿服務組織,建強黨員、退役軍人、窗口服務人員等志愿服務隊伍。
用活智慧平臺
構筑文明實踐智慧指揮中心
方案要求,智能化加強統籌激勵,擴展“文明興蓉”平臺運用,完善陣地隊伍建設、宣傳展示推廣、供給需求對接等平臺功能,形成服務閉環。加強志愿隊伍管理,推動形成黨政群部門協同聯動、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工作體系。
便捷化促進常態參與。拓展社會化、社交化參與路徑,著力完善網絡直播、社交問答等線上文明實踐功能,培育打造線上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品牌。建好用好文明實踐微信群、線上“心愿墻”等載體,搭建密切聯系群眾的最短路徑,發掘群眾反映的共性需求和普遍性問題,形成常態化服務項目清單和工作方案。
數字化賦能促進發展,創新推進融媒體中心與文明實踐中心在陣地、隊伍、內容等方面的融合發展。全面推廣“文明實踐碼”“文明大腦”,實現文明實踐陣地和活動“一碼可查”“一圖可視”。構筑文明實踐智慧指揮中心,匯聚全流程大數據,加快實現成都市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數據的全面歸集、實時調度和科學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