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暮天寒,走進依津傍水的小城湖南省津市,總能看到“一群紅馬甲,溫暖一座城”的景象。他們在鄉村竹亭緊貼百姓宣講新思想,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果樹防凍,為“點單”群眾志愿服務,把喜聞樂見的文藝表演送到群眾家門口……
文明,因實踐而升華;城市,因文明而溫暖。近年來,津市加快推進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從農村到城市,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走好新時代的群眾路線,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激發了文明實踐旺盛的生命力,噴薄出一往無前的奮進力量。
新思想飛進百姓家
11月22日,記者來到津市市白衣鎮白衣庵社區的實踐亭,只見周圍宣傳欄內容豐富,習言習語、村規公約、先賢事跡一覽無余。當下正是播種藠果的時節,亭子里的村民們,就是否擴種藠果,討論得熱火朝天。
“我們在鎮里人口密集區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并把陣地延伸到村組。這個實踐亭是村民砍竹子、割蘆葦搭建的。在這里,村民們了解新思想、新政策,學習新技術。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也是第一時間在這里傳達到田間地頭。村民聽了,發展產業勁頭更足了?!卑滓骆傸h委書記、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所長劉波介紹。
嘉山街道團湖社區是工業集中區所在地。占地15畝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上,建有籃球場、乒乓球場、健身廣場。工人們下班后,帶領老人小孩在此健身娛樂。廣場周圍宣傳欄上的習言習語、經典國學,熏染人們的道德情操。
“光影鑄魂”,嘉山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利用新建影城,組織轄區學校師生、企事業單位職工觀看《半條棉被》等影片,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蓬勃正能量。
這是津市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省級和國家試點工作,構筑的文明實踐“同心圓”。該市以群眾需求為核心,發揮群眾首創精神,以“習語潤心、文明鑄魂”為主題,從市、鄉鎮(街道)到村(社區),結合各地實際,不搞“千村一面”,四兩撥千斤,搭竹亭、建屋場、就著大樟樹,把33個實踐示范點建到群眾家門口,傳思想、傳文化、傳政策、傳技能,助發展,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密切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津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在貼近性上下足功夫。該市倡導鄉賢文化,用身邊人影響身邊事,用百姓話說百姓事;新創現代荊河小戲《蘭江渡》等,載歌載舞,亦莊亦諧,宣傳愛國主義教育;邀請湖南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志愿者服務隊,以宣講互動、合唱紅歌的方式,讓新精神、新政策接地氣、冒熱氣,讓群眾聽得懂、愿參與,讓黨的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文明實踐貴在為民
“水蜜柚再過1個月,就可以上市?,F在天寒地凍,氣溫還在下降,要注意給果樹做防凍措施?!?1月23日一大早,白衣庵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產業幫扶志愿服務隊開會商量蜜柚產銷情況時,志愿者魯平提醒道。
魯平是當地最早種植蜜柚的大戶,這些年,通過引進栽種水蜜柚,年收入20萬元以上。實踐站招募志愿者組建服務隊時,魯平第一時間報名,積極傳授鄉親們蜜柚培管技術。村里800畝集體山地也開發出來,發展水蜜柚產業。
“今年頭茬掛果,一個柚子大概1.5公斤重,可賣20多元,收益可觀?!鄙鐓^黨總支書記李運貴將剛摘的柚子,帶到會議室,掰開和村民分享。他說,今年水蜜柚有100畝受益,預計可獲利100多萬元,全體村民都將參與分紅。
不遠處的毛里湖畔,白衣鎮產業扶貧采摘園,一幫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忙于清理溝渠、興修水利,為來年春耕生產做準備。采摘園是省農業農村廳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今年,經農技專家指導,陽光玫瑰、無花果等作物栽種成功,帶來30多萬元收入。全鎮100多貧困人口直接受益,人均分紅1000元以上。
津市文明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整合公共服務陣地、人才、資金等各類資源,高質量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派農技人員送技術下鄉,給留守兒童開設“4點半”課堂、周末公益課堂,受到群眾點贊。通過檢察院“玉芳姐姐工作室”、司法局“法治夜話”平臺,組織志愿者開展法律援助,關心、拯救涉罪未成年人,調處解決各類矛盾糾紛。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針對殘疾人、特困家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這類特殊群體,廣大志愿者定期上門服務,制作愛心便民服務卡,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幫助留守兒童、困難家庭實現“微心愿”21000多個。
今年7月,津市襄陽街道志愿者協會負責人朱德文,在毛里湖鎮大山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時,發現流浪漢毛小寶居住的磚瓦房漏風漏雨,便迅速組織人手,幫忙更換瓦片、整修窗戶,很快將毛小寶的房屋修葺一新,并送來糧油和新棉被,讓毛小寶這個冬季不再冷。
新風拂面四時如春
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以來,津市處處煥發出文明新氣象。人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鄉風文明,民風淳樸。
新洲鎮五泉社區,戶戶持有“綠卡”,月月開展“最美庭院”評選,大街小巷干凈整潔,每戶庭院打理得像個花園。毛里湖鎮青苗社區,人人有本“愛心存折”,村民不比財富,比愛心奉獻。
“綠色存折”以垃圾分類積分量化推進鄉風文明,“愛心存折”激活志愿服務活力,“紅色存折”激勵黨員帶頭作為。在津市,“三本存折”推進文明實踐常態長效。津市還建立結對共建、聯席共建機制,市領導、各部門包聯包片實踐所(站),全面推動文明實踐。
探索建立“點單”制度,津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牽頭,實行志愿服務項目化,按照“群眾點單+志愿接單”方式,推動文明實踐“照單上菜”。三洲驛街道探索“紅管家”共商共治實踐模式,將轄區鄉賢、退休干部、熱心人士安排到社區值班,協助社區解決群眾身邊難事?,F在,社區鄰里一團和氣。
政府播種,社會澆灌,津市在文明實踐中探索出新模式,經得起檢驗,可持續、可推廣。今年疫情防控戰役中,津市13200多名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忙碌在“守卡”前線、“勸導”一線、“守護”防線,用一顆躍動的愛心,為28萬市民撐起“防護傘”。
目前,津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隊伍人數已達6.5萬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23.2%。他們在疫情防控、防汛抗災、退捕禁捕等活動中擔當作為,近年來開展志愿活動1100多場次,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1570個。(記者 周勇軍 肖洋桂 姜鴻麗 魯融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