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溫江區柳城街道恒大城社區緊緊圍繞“建好”和“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下功夫、做文章,整合資源,聚焦凝聚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摸索出一套具有恒大城社區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運作經驗,將實踐站打造成為社區思想建設的“主陣地”、文化建設的“主戰場”、文明傳播的“主渠道”。
打造“1+1+N”陣地 讓文明實踐有維度
為有效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恒大城社區,整合分散的陣地資源,將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與實踐基地、志愿服務點融合建設,打造五分鐘優享志愿服務生活圈,構筑多層次、互動式綜合性文明實踐陣地。一是“一站”統攬,堅持“黨建引領、空間共享、服務多元”建設理念,集成“黨建活動、便民服務、教育培訓、協商議事、文化宣傳”等五大功能于一體,將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發揮主陣地集聚作用,提供一站式、綜合性服務,滿足居民各類需求。二是“一基地”支撐,采用市場主體、業主自決、“公益+商業”運營的“PPP模式”,將7100平方米的小區會所共建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打造恒溫游泳池、壁球室、共享圖書館、支部活動室等活動場所,通過“公益、低償、市場”三種形式開展活動聯辦、物資共籌、隊伍共建,讓居民易進入、可參與、能共享。三是“N點”覆蓋,提檔升級小區1300米健康綠道,在環線公共空間、商鋪建立錯時文體共享中心5處、共享衛生間4處、社區級律師援助中心1處,促進公共空間活化利用,形成一條線串聯N個志愿服務點的立體式景觀,通過錯時共享、預約共享,供居民免費使用。
成立“三類隊伍” 讓文明實踐有溫度
恒大城社區匯聚社區、物業、業主、黨員、商家、醫院等多方力量,形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生力軍”,常態化參與社區文明實踐服務,初步構建分類分級組隊、轄區單位共建、社會力量協同的格局。一是學習增能服務類,深入宣傳解讀黨的理論、政策,拓寬居民知識面,提升居民自身素質,成立“恒愛恒久”老黨員宣講隊、社區學堂、教育聯盟、科技之家等4支志愿服務隊伍,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二是健康康養服務類,充分利用社區及周邊醫療、養老、健身等專業資源,組成醫療服務、居家養老服務、健身運動互助3支隊伍,常態化開展為居民送溫暖、送健康志愿服務。三是舒適安心服務類,調動現有社會組織、離退休居民骨干、企業商家等力量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組成矛盾調解小分隊、文明勸導小分隊、幫困解難小分隊、合狀律師志愿服務隊、文體協會、攝影協會等5支隊伍,提供法律咨詢、文藝匯演等服務,讓居民生活更安心、更舒心、更放心。疫情防控期間,12支志愿隊伍400余人第一時間響應社區號召,參與入戶排查、車輛核實、門崗值守、居家觀察人員服務、居民勸導等工作,協助走訪4685戶,服務居民1.3萬人次,自制編發《疫情日報》32期,彰顯社區溫度。
建立“三大機制” 讓文明實踐有尺度
為發動群眾廣泛參與,恒大城社區還建立立體化、多維度的運行機制,增強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常態化水平。一是“黨建+網格”動員機制。以社區“139+N”(即1個黨總支,3個網格黨支部,9個樓棟黨小組,N個在冊黨員、“雙圈雙創”黨員及流動黨員)精細治理體系為基礎,科學劃分3個網格,對應成立3個網格黨支部,通過自上而下的“黨組織號召+網格員動員+居民響應”和自下而上的“居民主動呼叫+網格員反映+黨組織統籌”模式,雙向互動動員全民參與。二是“微基金+項目”培育機制。以社區微基金為依托,組建由小區居民組成的基金管理委員會,打通居民、志愿服務組織和愛心企業之間的合作“通道”,匯聚社會資源,共同發起微公益創投項目,全程參與項目策劃、項目討論、投票表決、項目開展和成效反饋環節,推進志愿服務項目化建設。三是“精神+物質”激勵機制。持續開展“好鄰好里”“最美樓道”“最佳公益合伙人”等系列評選活動,在社區報、社區微博微信平臺等宣傳推廣,營造學先進、趕先進、爭先進的濃厚氛圍。設立“文明實踐積分榜”,居民通過參與文明實踐活動、志愿服務獲得積分,利用積分可兌換物品、兌換消費、兌換服務等,提高居民的歸屬感、自豪感、榮譽感。
塑造“四大品牌” 讓文明實踐有深度
恒大城社區充分利用各種平臺,廣泛搜集群眾的所需所盼,精心策劃貼近百姓、貼近生活的志愿服務項目,打造一批志愿服務品牌,增強居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一是塑造“恒大之聲”志愿服務品牌,依托微公益創投項目,與周邊商家企業開展項目結對,籌資3萬余元,通過挖掘社區文化骨干志愿者建立了社區編輯部,共發行11期9600份社區報,刊載居民原創文章詩詞146篇,參與投稿居民112人,閱讀量達1.2萬余人次。二是塑造“居物聯動”志愿服務品牌,居委會整合物業志愿者團隊形成“居物聯動”,以社區三級事務聯議和六方聯席會為抓手,著力優化小區服務和提升管理水平,解決天臺違規搭建、地面人車分流等問題58個。三是塑造“恒愛公益”志愿服務品牌,由社區每月定期發布“恒愛集市”開集通知,根據居民、商家報名情況設立攤位,通過線上線下平臺進行購買活動,按收益10%比例納入社區微基金,讓居民、商家真正成為社區公益的參與者、行動者和受益者。目前已持續開展恒愛公益市集11期,籌集微基金6.2萬余元,參與居民1.3萬余人次。四是塑造“老周調解”志愿服務品牌,以社區副書記、副主任周躍明為創始人,吸收律師、社區兩委、居民骨干等志愿者,壯大老周調解室,采取拉家常、協商會等方式,解決居民反映問題187件,滿意率100%。(柳宣 記者 廖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