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山東濰坊壽光市精準把握農村發展的新變化,精準定位農民群眾的新需求,堅持“開門實踐”,整合資源力量,創新體制機制,廣大群眾的存在感、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高。
千事萬事,群眾利益是大事
農村文化活動場所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在新時代,群眾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如何做到既鼓起群眾的錢袋子,又滿足群眾多樣化的現實需求,是文明實踐工作面臨的必答題?!叭罕娦枰裁?、文明實踐就提供什么”。
壽光市堅持問題導向,開發建設文明實踐壽光云平臺,開通“2078178——文明實踐你我他”熱線,系統整合各類熱線、網絡等社情民意訴求渠道,開展社情民意大調查活動,梳理出社科理論、政策法規、衛生保健、法律服務、文體健身、科普宣傳等10大類、130多項事關群眾利益和發展大局的問題,找準文明實踐工作抓手。壽光市還設立1.35億元專項資金,每年選取300個左右的村進行集中整治,推動村容村貌、文明文化、村風民俗等“六化十二提升”,將文明實踐與農村硬件配套、環境改善、家風建設等同步部署、一體落實。
充分利用農村閑置空墻,組織各級文藝骨干對各村歷史文化、鄉賢人物、產業特色等進行挖掘整理,繪制主題街巷1300多條,把文化文明搬上大街小巷,做成群眾身邊的景觀,壽光市80%的村達到美麗鄉村省定B級標準。古城街道賀家西村投資240萬元,改造魯派風格民居、繪制番茄主題墻繪,成為番茄“網紅村”,僅暑期前來參觀者就達到3000多人次。
立足蔬菜產業發展實際,開展“蔬菜標準化生產大培訓”,組織“菜農之家”“蔬菜協會”等志愿服務團隊,通過“尚坡”“點農網”等掌上平臺和現場指導等方式,無償推廣蔬菜新品種、病蟲害防治新技術,推動蔬菜品質、菜農素質“雙提升”。在洪澇災害中,近萬名志愿者深入抗災一線,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維修水毀設施、修復被淹大棚、清理大街小巷、提供技術指導、捐助物資物品。
不少群眾感慨地說,文明實踐是大事大力抓、小事不嫌小,一樁樁、一件件都辦到了“心坎上”。營里鎮丁家、周家的村民,從臨時安置點撤離時自發在黑板上寫下“感謝共產黨”“向志愿者致敬”的文字。
千難萬難,群眾參與就不難
敬老敬親餃子宴村村舉辦
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面廣量大,如果群眾在一旁當“看客”,政府唱“獨角戲”,很多問題既發現不了,也不能及時解決,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更無從談起。只有搭建群眾便于參與、樂于參與的實踐平臺,把群眾的力量聚起來、士氣鼓起來、精神提起來,才能讓文明實踐“到人、管用、有效”。
在市級,壽光市將文明實踐與社會治理充分融合,引導志愿者融入社會治理、參與文明實踐。劃分1100個大網格、3917個小網格,實踐站長、專管員、志愿者擔任網格長、網格員、協管員,實現志愿活動“服務下沉到網格、需求匯總到平臺、問題解決在一線”,日均解決群眾訴求300余件,群眾滿意率96%以上。
針對年輕人沖動離婚等問題,壽光市成立婚姻家庭輔導中心,對所有辦理協議離婚夫妻進行“一對一”調解。尹瑜作為親歷者,不僅自己的婚姻經調解后重回正軌,還以“過來人”身份加入志愿調解團隊,兩年時間成功勸和10個家庭。截至目前,壽光市婚姻調解志愿團隊已發展到350多人,2018年接待離婚夫婦2559對,勸和1090對,勸和率達到42.6%,受到群眾普遍點贊。
在村級,堅持“支部主導、群眾主體”,組織村級法律顧問、警務助理、退休干部、家族老人、群眾代表等參與,設立“法律和道德”勸解室,及時發現、就地化解鄰里關系、家庭矛盾,組織修訂村莊“小憲法”975個,村級紅白理事會實現全覆蓋,推動各村改造墳頭21.5萬個,提升村級綠色公墓180處,“婚慶禮堂”“以幫代賀”等逐步推廣,群眾婚喪負擔大幅下降。廣大家庭積極參與“巾幗美家”行動,7000多個“最美家庭”示范戶自覺把家風、家訓教給兒女、掛上門垛,成為一道靚麗風景。
發揮“五老”人員示范引領作用,由原市政協主席王茂興牽頭發起,組建400多人的傳統文化志愿講師團,帶動近2000人參加輔導員隊伍,先后舉辦各類宣講活動近萬場次,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撒滿菜鄉大地。尤其是制定“壽光新24孝”,推開“敬老餃子宴”活動,村村舉辦、戶戶參與,受益老人5萬多人次。原農業局退休老技術員朱振華,自辦“菜農熱線”,二十幾年如一日為群眾提供蔬菜、糧棉等技術咨詢服務,帶動近千名“土專家”“田秀才”常年活躍在群眾身邊。制定出臺《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激勵辦法》,完善信用積分、職稱評定等具體措施,組織啟動“公益伙伴計劃”,每月公開發布服務項目,形成部門“供”、群眾“點”良性互動。
壽光市財政安排資金1000萬元,專項用于活動運轉、隊伍培訓等,設立志愿服務基金和“燎原”獎,每年對影響力大、成長性好的重點項目、優秀組織和個人進行獎勵扶持,全面激發全社會的參與熱情。目前,壽光市志愿服務團隊達到4000多支,注冊志愿者達到18.68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6。
千好萬好,群眾說好才是好
農業科技大講堂開到群眾家門口
文明實踐工作是深入人心的大工程。工作做得好不好、到位不到位,群眾最有發言權。只有站在群眾的角度看問題、辦事情,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讓群眾得到實惠,群眾才會相信、認可,文明實踐才會有堅實的群眾基礎和充足的發展后勁。
堅持“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統籌整合黨性教育、公共服務、文化科技等資源,建立文明實踐站1011個、打造文明實踐基地189處、設置文明實踐點194個,利用村(社區)現有會議室、黨員活動室等場所,村村設立文明實踐大講堂,把陣地建到群眾家門口和田間地頭。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廣播喇叭村村響系統,開設“好好學‘習’”空中課堂,把每月15日的民主公開日、文明實踐主題日合二為一,開展“千村萬場大宣講”,推動群眾教育常態化、密集化,牢牢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組織130個市直部門單位和23個社會組織與村“城鄉牽手、文明聯動”,幫助各村利用現有街頭游園、文體小廣場等陣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廣場)200多處,配備音響器材1000多臺(套),讓主流價值融入群眾日常生活場景。在山東全省率先組建“公益藝術培訓聯盟”,吸引17家社會培訓機構等公共文化資源,免費向群眾提供舞蹈、音樂、書法等培訓服務,發展農村文藝骨干近2萬人、“莊戶劇團”達到1200多支。創新實施“星級評定”,引導各村把文化場所鑰匙交給群眾,讓群眾管、讓群眾說了算,文化場所逐步活起來、火起來,“文藝四季”“周末群眾大舞臺”“鄉村文化藝術節”等輪番上演。
堅持在群眾身邊樹典型、立標桿,持續開展“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公益先鋒”“12個100最美人物”等系列推薦評選,在顯要位置設置光榮榜1000多個,近60萬群眾“組團式”上榜展示,有2人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20人獲評“中國好人”,市級以上道德典型達到760多名,方方面面,形成強大正能量沖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