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服務管理平臺啟動儀式。
北京市海淀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服務管理平臺于10月25日正式上線。服務平臺的上線將實現體系機制、陣地管理、志愿隊伍和實踐活動的網絡化管理,為百姓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服務管理平臺打造文明實踐的“大本營”。該平臺是海淀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打造的服務管理一站式、PC 移動一體化綜合平臺,與文明海淀微信公眾號、掌上海淀APP,海淀通APP 多個入口構成“一庫雙系統多端口”體系。平臺整合了包括36 個委辦局和29 個街鎮的文明實踐服務資源和“2+9+N”的志愿者、團隊資源,建設了“點單派單”、活動超市、活動報名、基地預約、服務地圖、VR 展廳、我的書房、慕課中心、志愿海淀、實踐動態、精準推送等功能,提供了菜單式、訂單式、一站式、隨時隨地的文明實踐服務,打造文明實踐的“大本營”。
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管理平臺第一位注冊用戶社區居民汪桂華。
服務管理平臺打造便民服務的“大管家”。海淀區在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過程中,堅決貫徹北京市委提出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媒體中心、政務服務中心“三個中心”融合貫通、一體服務的思路。從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用戶管理等方面進行全融合,打造了輿論宣傳和公共服務的“一站式”平臺。平臺已經整合了5000 余節慕課課程、85 萬余冊電子圖書和有聲圖書、104 個可以全程網辦的便民服務事項、180 個精品菜單及水電氣煤等公共服務數據的在線查詢服務,以及多項便民服務事項的網上辦理。
服務管理平臺打造為民解憂的“掌上寶”。在全市范圍內第一個實現了文明實踐管理智能化;第一個為群眾提供了跨地域、跨系統隨時隨地的文明實踐服務;第一次實現“點單派單”機制的在線全流程閉環管理;第一次實現了志愿服務管理的標準化、智能化。平臺啟動上線的同時,第一批368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第一批2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第一批19家文明實踐基地、第一批106項10月份新時代“文明實踐推動日”活動同時上線。
服務管理平臺打造美好生活的“暖客廳”。打造實踐中心、所、站的“三縱”組織體系,橫向推動“科技連接生活、企業連接社區、文化連接鄰里、國內連接國際”的“四連”功能,廣泛建設科技園區、高校院所、文化景區、紅色基地和農業園區等類別的“五基地”建設,建設居民身邊受教育、受熏陶的“暖客廳”。
志愿服務隊伍風采
大學生志愿者與老年人結對。
為使老年人能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快樂,北下關街道皂君廟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攜手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開展了“青春伴夕陽”智能手機生活課堂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與社區老年人結成對子,一對一,手把手,邊講邊示范,幫助老年人打開了手機“e”世界的大門,志愿者為老人們介紹了微信和QQ的注冊、添加好友、關注公眾號等內容,還把手機亮度、字體設置、日歷、鬧鐘、號碼簿的使用等為老人進行了詳細地講解。此項志愿服務,豐富了社區老年人的文娛生活,弘揚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促進了社區居民間的溝通交流,增進了志愿者與社區居民的聯系。
志愿者在“香山紅葉節”中為小朋友穿好鞋子。
為了培養文明旅游習慣,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打造海淀文明景區,區文明引導志愿隊在“香山紅葉節”周六日期間,開展“文明旅游,你我都是海淀風景”為主題的文明引導志愿服務活動,組織萬壽路中隊、香山中隊、海淀中隊、羊坊店中隊的公共文明引導員在香山公園內、周邊公交站臺和路口,以及通往香山公園的有軌電車站、公交站,引導排隊乘車,維護公共秩序,提供咨詢指路,開展愛心幫扶,勸阻不文明行為。
引導員們以飽滿的精神熱情投入到崗位,為游客提供各種志愿服務。公園內人流如潮,他們幫扶老人兒童,維護游客秩序;站臺上里三層外三層的站滿了焦急回家的乘客,他們用柔性服務引導乘客有序排隊等候乘車;他們主動幫助乘客把嬰兒車送上公交車,他們主動幫助奶爸為小朋友穿鞋。他們耐心周到、細致體貼的服務,受到公園,游客、公交公司的認可和贊揚。
黨建引領出實效 文明實踐聚民心
學院路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結合時代主題,廣泛調動地區高等院校大院大所、駐區企事業單位力量,堅持黨建引領,吸納社會資源,動員社區群眾,打造多樣化特色志愿服務。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完善體系建設。學院路街道黨工委全面統籌指導活動開展,社區黨組織協調推進,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統籌調配轄區資源,形成分工明確、調動靈活、多方發力的組織體系。街道黨工委指導29 個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立具有地區特色的志愿服務隊伍,組建黨建志愿服務團、社區志愿服務團、專業志愿服務團、特色志愿服務團四大志愿服務團,深入社區、服務群眾。
二是突出時代主題,惠及地區群眾?;顒訃@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要求,結合新時代文明發展成果,分別組織開展以“紅色經典傳唱共慶祖國生日”“濃濃鄰里情和諧新時代”“倡導垃圾分類最美祖國山水”等主題活動180余場。同時,充分發揮地區文化特色,結合北京國際設計周海淀分會場“海師·海詩‘約會五道口’城市更新薈”,舉辦“約會五道口”中秋嘉年華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國學生、地區居民以及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等約500 人參加。
三是整合高校資源,創新活動形式。一方面,充分吸納地區高校師生資源,提升活動品質和內容,豐富活動創意。聯合舉辦北京語言大學第十六屆世界文化節游園會暨校園開放日活動;邀請北京語言大學副教授潘佼佼為新入職的機關及社區工作人員、宣傳工作人員開展宣傳培訓;邀請中國地質大學專業老師為居民講解翡翠珠寶知識;邀請中國地質大學李四光中隊青年講師團、水環學院20 余名黨員老師為社區居民開展科普、垃圾分類宣講活動。另一方面,實現地區教育力量互通互助,深化活動影響力。舉辦“發現?共享”學院路城市穿越節科普活動,來自海淀區第三實驗小學、北京林業大學附屬小學、北京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小學的近200名師生,以及地區居民、大學生志愿者等共400 余人參加活動,構建地區資源共享新模式;舉辦“科普進社區”活動,來自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的“科創六人行”暑期社會實踐團為孩子們講解地學科普知識。
四是激發群眾活力,立足群眾需求。發掘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帶頭人,從基層獲取內容創意和需求,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創立“鄭朝工作室”,開展普法宣傳、法律咨詢服務;關愛老人身心健康,舉辦“攜手夕陽情暖社區”關愛老人的集體生日會,特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為老人們進行健康體檢。手工制作、生活技能培訓、法制宣傳、為老服務、社區共建研討、主題教育宣傳等貼近群眾生活的多元形式,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形成社區治理參與人意識。
豐富的文明實踐活動
清河街道毛紡北社區文明實踐站開展“垃圾分類、讓社區更美好”宣傳活動。
海淀街道稻香園北社區文明實踐站開展“非遺大課堂、文化有傳承”主題活動。
羊坊店街道實踐所組織居民在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參加京劇體驗活動。
東升鎮文明實踐站開展第五屆“東升杯”科技人才健步走活動。
上地街道東馨園社區文明實踐站開展美食嘉年華——烘焙海苔小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