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江蘇海安:筑牢文明實踐“根據地” 建好“朋友圈”
發表時間:2019-11-04來源:江蘇學習平臺

  目前,14萬志愿者活躍在江蘇海安,人均年服務時長達30小時。海安整合資源,聯合“五大平臺”、機關部門、社會組織共同推進400多個服務群眾、扎根基層的優秀志愿服務項目,常態化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成功打造群眾身邊的“10分鐘志愿服務圈”。

  作為全國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市、區)之一,海安始終以全國試點市的要求高點定位、高標謀劃、高效落實推進各項任務,持續構建完善“市、鎮、村、組”四級全覆蓋的志愿服務體系,狠抓基層村(居)一線工作推進,以陣地建設、資源整合為著力點,精準對接群眾需求開展志愿服務,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志愿服務帶來的溫暖與便利,讓文明實踐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實踐所圍繞“四化”并進 構建“實踐網”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海安堅持社會化參與、項目化設計、標準化推進和制度化激勵“四化”并進。實踐所充分發揮承上啟下作用,將中心頂層設計要求傳導到基層,將群眾意愿轉達區鎮和部門,組織并指導建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實施志愿服務項目,開展文明實踐活動。

  通過開展“中央一號文件到田頭”系列活動,海安各區鎮實踐所聯合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與科普、健身體育服務“五大平臺”和農業農村局、人社局、醫保局等部門,結合自身職能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和“中央一號文件”、解讀教育醫療等政策、講解農業農村重點工作、表演文藝節目、傳授春耕田間管理技術等,為群眾配送“精神大餐”。

  實踐所協調服務231個村(居)與80支部門專業志愿服務隊的結對活動,協調整合轄區各種資源。

  實踐站實施“六大固化動作” 構建“服務網”

  “編織黨群干群交心網”——開展“干群連心”鄰里會,在“我說你聽、你問我答、我述你評”等環節中,宣傳政策、傾聽心聲、答疑解惑,鼓勵群眾參與議事。先后舉辦“干群連心”鄰里會8千余場次,參加活動60余萬人次,解答群眾疑問近萬個。

  “扮靚文明新風積分墻”——全面推行“鄉風文明積分制”,梳理正向行為、負向行為清單,月度評議積分、季度排名公示、年度表彰激勵,引領鄉風文明。墩頭鎮毛莊村在實施黨員積分制的基礎上探索創新,出臺了《村民道德積分細則》,圍繞環境衛生、樂于奉獻、孝老愛親、誠實守信、遵紀守法、鄰里和睦、勤勞節儉、自強發展等內容,明確賦分標準,村考評小組進行統計,真正讓村民道德行為建設有“鏡子”可照,有“尺子”可量。

  除了“編織黨群干群交心網”“扮靚文明新風積分墻”,“六大固化動作”還包括“常用村級紅色大喇叭”“辦成綜合文化大禮堂”“打造村民互助朋友圈”和“排出文體活動安排表”,將志愿服務切實送到百姓身邊,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實踐點緊扣“五大功能定位” 構建“幸福網”

  實踐點以位置適中、人員適合、功能適用、傳播適時、活動適意“五適”為基本原則,按照傳播創新理論、傳頌文明新風、傳輸文化體育、傳授科技科普、傳承優秀文化的“五大功能”定位,在村民小組基礎上建成近4500個基層實踐點,為群眾提供學習平臺、服務載體、交流驛站。

  依托782個科技科普傳授點,以種養殖專業技術人員、科普志愿者作為活動主力,為農民送技術到田頭,讓科技科普“亮”起來;通過659個文藝體育傳輸點,體藝愛好者將廣場舞、健身操等傳輸到農民家庭,指導、建設、共享“富足、健康、快樂”的鄉村品質生活,讓健身體育“動”起來。不僅如此,海安還充分挖掘資源,讓理論宣講“火”起來、教育服務“活”起來、文化活動“嗨”起來,筑牢百姓的精神家園。(作者:吳蘭 郜鳳 單位:中共海安市委宣傳部)

Scan me!
責任編輯:賈 玉韜
【糾錯】
  1. 字號加大
  2. 字號減小
  3. 打印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