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是一種兼具物質性和精神性的“構成性中心”,既是宣傳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精神性中心,也是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打通群眾工作“最后一公里”的物質性中心。如何發揮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對社會和民眾的“構成性中心”作用,形成相對于其它類型公共空間的競爭優勢,使其在人們精神生活中占據中心地位,是一個重要且緊迫的現實課題。利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構成功能,必須創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構成”路徑,發揮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資源、要素、條件方面的組織優勢。
凸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意識形態性。各級建設和管理主體應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本質和導向,在設計、建設、營造、實踐等環節中融入主流意識形態、彰顯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主流意識形態。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要功能為指引,增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的主流意識形態內涵、導向、表征;以主流意識形態內容和形式創新為突破口,將主流意識形態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全過程、全細節;以主流意識形態符號、意象、事件為營造手段,增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中的傳播力、引領力、教育力;以新時代的文明實踐為載體,將主流意識形態融入到各類日常實踐活動中,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親近性、體驗性、生活性。
強化以主流意識形態為主導價值的空間關系。通過市場手段帶動文明實踐空間的建設,將主流意識形態空間規劃與市場經濟規律結合起來,以經濟關系強化主流意識形態邏輯與價值,在經濟活動中融入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活動。建構以主流意識形態為主導的空間秩序,消除文明實踐空間與商業空間、休閑空間等的隔閡對立。以文明實踐空間質量和數量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性,科學劃分和定位國家、縣、鄉鎮、村四級生產主體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生產過程中的角色和職能。
構建系統化的文明實踐空間體系。從現實來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散布于城市和農村基層社會中,尚未形成系統化的節點網絡。因此,要以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題和內容為邏輯主線,在科學合理布點的基礎上,統籌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節點性空間,對相關空間進行整體性、連續性、網絡化的改造,使同一地區、相近主題的文明實踐空間相互聯接、串聯集聚,形成“整體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空間群。
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治理能力。優化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是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國家層面而言,要做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相關制度和機制的宏觀研究和頂層設計,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規劃能力、研判能力、指導能力、支持能力。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建設和管理制度,因時制宜創新方法和手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和發展的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進程,尤其是提升以文明實踐志愿制度、鄉風民俗制度、道德建設制度等為代表的制度建設的科學化、體系化、精準化、實效化,不斷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建設水平和發展質量。(淮陰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展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