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一個段子:“生化環材四大坑,最慘當屬地海農?!倍疤炜訉I”指的是“生化材環”,這些專業被視為學習難度大、就業競爭力不突出、走科研道路也很難出成果,關鍵是薪資水平普遍偏低。說白了,“天坑專業”給人留下了投入大而收入回報低的印象。面對“天坑專業” ,有些學生或家長唯恐避之不及,似乎一旦選了這些專業,就如掉進刀山火海,前途一片黯淡無光。
但熱門專業絕對好嗎?或者說就一定既輕松又賺錢?隨著社會發展,專業的冷熱之分,可能會隨之改變,入學時報的熱門專業,還沒出校門熱度就可能下去了。不同高校的專業實力不同,就業時的社會受歡迎程度恐怕也不同,行業再熱,學校專業強不起來,不見得有多大就業優勢;另外,熱門專業畢業生較多,不排除有的高??焖贁U招、盲目開設專業,導致人才供大于求,學生求職的機遇和整體就業形勢不見得始終明朗。
如果家長只是以職業收入評判專業好壞,可能少了點發現某些專業“無用之用”的眼光。一聽是“天坑專業”就“繞道走”,忽視了子女的興趣與選擇權。如果子女對家長“欽定”的專業“無感”,在校學習便可能喪失動力。倘若學生簡單認為熱門專業就等同于好的職業前景,那么也可能放松自己在專業上的要求。網絡討論中,各個專業學子都跑到留言區“訴苦”,表示本專業學習就業的不容易,可謂滿屏淚目,這恰恰說明專業的優勢是相對的。
即便從畢業生的收入水平看,也能發現不管學什么專業都有人成功賺大錢,也有人可能掙的較少,專業并不起決定性作用。誤以為選好專業便能成功,忽視了“成功”的各種復雜因素。更重要的是,評判一個專業的價值不只有金錢維度,在不同方向和不同領域耕耘,每個人對自我成就感的評價都是不同的,這才是參差有趣的人生百態。
建設創新型社會亟需厚積薄發的科研人才,這次很多人贊同鄧紅兵的言論,體現了進步的人才觀、教育觀。當然,“天坑專業”遇冷問題不容無視,即便是鄧紅兵所在的武漢大學,與計算機、金融等熱門專業相較,他所執教的環境專業也存在著招生失衡狀況,要么招生指標沒能順利完成,要么有的學生進來后會轉專業。未來,我國在生態環保、智能制造領域將需要大量人才,必須避免人才斷檔。
國家要在專業設置、學科建設和高考招生等政策上有所傾斜,集中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冷門專業”的教學質量。對國家急需的專業領域,在招生和就業政策上不妨適當照顧,增強“冷門專業”的吸引力。有些專業未來的工作環境危險偏僻,需要從業者具備一定的毅力和奉獻精神,更要給予他們充分的物質保障,激發他們的學習工作熱情。(白毅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