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考生走出高考考場,無縫銜接進入下一場比拼。
新高考改革的推進讓高考志愿填報更加多元和復雜,這為高考志愿填報市場帶來增量。而在一直以來人們所信奉的“考得好還得報得好”“不能浪費每一分”的信念加持下,高考志愿填報也成了大有學問的一件事。此外,與此相應的是,志愿填報服務費近年來也水漲船高,據媒體報道,有些公司一單下來3萬5萬已不稀奇。
雖然一場考試無法定義一個人的一生,但不可否認的是,教育早已成為公認的“社會煉金術”,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全力托舉一個孩子進入賽道,其所要傳承是一個以家庭和家族為單位的積累。最難的考試環節都已闖過來了,志愿填報自不能掉鏈子,如果對自己的專業判斷和信息分析能力沒有十足把握,那花錢尋求專業服務就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相信這是不少學生及家長,尤其是迎接首個大學生的家庭最樸素的想法,也是志愿填報服務市場得以存在并不斷擴容的現實基礎。
問題是,填報高考志愿的“訣竅”在于發現自己的興趣,而高價外包的志愿填報服務,真能換來最佳答案嗎?且不說,在高考志愿填報市場,不少企業屬于新下場選手,成立時間尚短,員工資質和企業信譽存疑;就算是一些長跑選手,服務時長、專業程度與服務結果也無法對表、缺乏保障,這一問題早就廣受詬病。而至于不少企業吆喝的“大數據分析”技術或平臺,也無非是對官方公開的各種數據做了進一步的集成優化分析和更為友好的展示,并無所謂的“內部”“獨家”成分。非要說“獨家”,那也至多是指其數據集成工具的使用體驗,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考生及家長所面臨的信息不對稱的壓力,以及信息過載帶來的焦慮。
問題還在于,考生自己的興趣何在,如果考生及其家長都不明就里的話,那么,所謂大數據又如何能夠發現?就在日前,面對市面上出現的“高價志愿填報指導”亂象,教育部發布專門預警,明確目前沒有任何招生考試機構、高校與社會機構或個人開展高考志愿填報指導的合作,提醒考生和家長不要輕信所謂的“天價”志愿填報指導服務。最具溢價性的宣傳噱頭被這樣直白地拆解,一些志愿填報服務企業的騙局或將無以為繼。
高考志愿填報服務,歸根結底做的是信息服務生意,這門生意的火爆,對公共服務的供給也不無啟發。如果相關的公共服務部門在信息發布和公開方面做得更加精細化、人性化一些,那么從高考志愿填報企業那尋求信息服務的需求自然會下降,虛火也會敗去不少,那些販賣焦慮的營銷策略或許也將不再那么好使。比如,志愿填報相關政策闡釋更明了,相關數據披露更詳細從容,數據查詢和展示更便捷友好,數據統計分析工具更易獲得等等。
購買專業合規的高考志愿填報服務無可厚非,但并非所有服務都可以完全外包。在一些高考志愿填報案例中,出現最多的是分數,出現最少的則是能標定個體的那些有生命氣息的特征,比如興趣、愛好、職業規劃等等。就算如此志愿填報一分都不浪費,那也是分數的最佳歸宿,并不一定是作為活生生的個體的最佳選擇。那些社交平臺上關于“小鎮做題家”的吐槽或自嘲,有一部分或許正是高考志愿填報過于追求實用主義的結果。參考而非完全依賴,或許是學生和家長面對高考志愿填報服務更妥當的態度。(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