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
風起梨花寄哀思
在這個時節
吹過的風中
全都是思念的味道
這些“中國好人”
你是否還記得
他們平凡卻閃著光的模樣?
問:逝去的人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答:初心和信仰。
李聲?
2022年第一季度入選“中國好人榜”
“我兒子的收入養活一家人沒有問題,我的存款就捐給黨和國家?!?/p>
1927年12月17日,中共一大代表李漢俊被軍閥槍殺于漢口,犧牲后20天,遺腹女李聲?來到了人間。李聲?雖然一生都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但父親卻影響著她的一生,尤其是信仰。
1952年7月1日,李聲?加入中國共產黨。如今,家中仍珍藏著她當年的《入黨誓詞》,紙張雖已經泛黃,但右下角簽名字跡清晰,筆觸有力。去世前,病床上的李聲?提出,要把自己最后的50萬元積蓄捐獻出來。當被問起:“不需要給兒子留一些嗎?”她說:“我兒子的收入養活一家人沒有問題,我的存款就捐給黨和國家?!?/p>
這不是李聲?第一次捐款,她從來都把國家利益看得很重,把個人利益看得很輕。1964年,母親去世后,她將母親的房子捐給了國家;2015年起,她連續5年為家鄉潛江中學困難學生捐款共計10萬元;2020年,她還向黨組織交了5000元特殊黨費。
中共一大召開時黨的經費困難,李漢俊曾把妻子的嫁妝全部當了作為黨的活動經費,如今,他的女兒李聲?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捐給了教育事業。
2021年8月13日,李聲?永遠地閉上了眼睛,一張50萬元的捐贈證書,是老人家留下的最后紀念。
問:傾盡財富做一件事,你會選擇什么?
答:讓書籍陪伴孩子們一路成長。
龐汝勛
2021年10月入選“中國好人榜”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一定要把圖書室好好辦下去?!?/p>
龐汝勛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云會小學的一名退休教師,2001年7月,他一手創辦了杭州市第一家民間免費少兒圖書室——西南山民間圖書室,當地人都親切地稱這里為“龐爺爺圖書室”?;蛟S他也沒有想到,一方小小的讀書室,無數雙鄉村孩子渴求閱讀的眼睛,會成為他一生的牽掛……
這間圖書室,是龐汝勛把自家房子“掰”成兩半而創建的,其中堆滿了他自掏腰包訂購的報紙、雜志和刊物。龐爺爺每天都會坐在靠門口的那把椅子上,一邊翻看報刊書籍,一邊等待村里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來這里看書。只要不生病,每個路過的村民都能看到這個熟悉的身影,這一坐,就是21年。
沒有柔軟的沙發,沒有明亮的臺燈,20多年來,這間稍顯簡陋的圖書室卻陪伴了一批又一批鄉村少年成長,這里成了一批又一批鄉村孩子汲取課外知識的窗口、接觸廣闊世界的小港灣。
2022年5月3日,晨曦灑進“龐爺爺圖書室”,這位習慣每天讀報的99歲老人,卻沒能再次赴約。
問:離開前如果有心愿,你希望是什么?
答:這人間,既然來過,就留下余溫。
胡程婷
2022年第四季度入選“中國好人榜”
“假如有一天我走了,一定要把我的遺體、器官捐獻給國家,用于醫學研究?!?/p>
2017年,胡程婷因身體浮腫入院治療,被檢查出患上了血管性水腫。這是一種罕見的疑難雜癥,目前沒有有效的治愈方法。在十幾歲的青春年華里,她與病魔頑強斗爭了整整5年。
這個熱愛生命的女孩,在生命定格前,也曾深深地愛著這個世界。2020年,她曾勇敢地跳入水中,救起了湖中的落水者,待獲救者脫離危險,她選擇了默默離開。2022年,病情復發,在預感自己生命無法挽回的情況下,胡程婷留下了一個心愿:“假如有一天我走了,一定要把我的遺體、器官,捐獻給國家,用于醫學研究。我要把眼角膜捐獻給眼疾患者,讓他們重新看見這五彩斑斕的世界,讓陽光照進每個人的心里?!?/p>
2022年8月24日,安徽池州女孩胡程婷離開了人世,年僅18歲。
這個勇敢的女孩離世后,她捐出的一對角膜幫助5位眼疾患者重見光明,而她的遺體,也將用于醫學研究。這人間,她曾經來過,留下了余溫,仿若從未離開……
問:想念的人不在了,怎么辦?
答:那就成為他。
駱光豐
2022年第一季度入選“中國好人榜”
“兒子沒有完成的事業,我來完成!看到溺水兒童,我就想起了兒子,仿佛冥冥之中注定,我這輩子與下水救人分不開?!?/p>
在浙江省義烏市福田街道新塘下村,為了防止溺水事故,村民駱光豐堅持每天在村里池塘周邊巡查,有時為了救人,他甚至顧不上正在發作的痛風,一瘸一拐地就往水里沖。
其實,駱光豐還有另一個身份——烈士的父親。駱光豐的兒子駱超強曾是一位在內蒙古滿洲里參軍的邊防戰士。2011年,年僅20歲的駱超強在河水中救起了因收網不慎滑入水中的漁民后,不幸犧牲。
從兒子服役部隊回家后,駱光豐就接過了兒子舍己救人的接力棒,把對兒子的思念轉化為守護村里小孩水上平安的行動。十幾年來,他曾先后3次下水救起落水群眾,每一次跳進水中,都像是本能的反應,心中的父愛讓他在面對危急時毫不猶豫。
駱光豐說:“兒子是我的驕傲,更是榜樣……”
逝去的人,曾窮盡一生,熱愛這世界,照亮你我。
活著的人,將愛一路延續,成為他們,或守護他們。
問:那些無名的英雄,會被忘記嗎?
答:絕不會!
楊興海
2022年第二季度入選“中國好人榜”
“有人記著,他們就不會被遺忘?!?/p>
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宜東鎮富鄉村的一處山丘上,有12座以數字為墓志銘的紅軍墓,當地稱作“十二墳地”,楊興海一家3代人,默默守護著這些紅軍墓已經80多年了。
楊興海的祖父在紅軍長征經過漢源時,冒著生命危險幫助埋葬了12名犧牲戰士,并嚴守此秘密15年。
每次聽說有解放軍部隊要經過宜東鎮,或者有外鄉人在紅軍墓前祭掃時,祖父楊文福都會興奮地跑去查看,可總不見當年那些熟悉的紅軍面孔。
祖父和父親兩代守墓人相繼去世后,楊興海成為了第3代守墓人。他一直謹記祖父和當年紅軍戰士的“約定”,堅持每年祭掃。
2022年,有關部門將12座紅軍墓遷往了漢源烈士陵園。楊興海說:“以前就在自家地里,每次做農活都會清理一下附近的雜草,現在遷走了,我也會去烈士陵園看望他們,也會帶著孩子們去?!?/p>
在這個
慎終追遠、思古懷今的
特殊節日
我們記得他們的名字與模樣
也感恩他們播撒的光芒
只要我們記得
故人就不曾遠去
在今天
不忘其精神力量
繼續砥礪前行
就是對他們最好的禮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