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微時代》那首歌中所唱:你有事可以微博里私信給我,你有事可以微信里留言給我。你沒事看看微電影和微小說,你沒事可以聽聽微音樂和陪陪我……近年來,“微文化”現象已成為當下文化的一張名片。 “微文化”的興起 “微文化”作為新興的文化形態,起源于微博客的風靡流行,成熟于微信、微小說、微電影、微視頻、微公益的廣泛普及,與互聯網的普及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密切相關。 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27億,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整個網民比例的83.4%,手機上網比例首超傳統PC上網比例,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設備。5億微博、微信用戶每天信息發送量就超過200億條,社交端口同時在線人數突破2億?!拔⑽幕睉{借其即時便捷性、通俗性、動態化和個性化等獨特優勢已經成為新興的文化形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微文化”的興起是各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 首先, WiFi覆蓋提升、移動3G技術的成熟和4G信號的啟用為網民提供了更為優質的上網環境。同時,智能手機的功能日益完善,價格持續走低,也促進了龐大的智能手機用戶群的形成。這些都為“微文化”的興起奠定了重要基礎。目前,“微文化”的傳播主要依靠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通信終端,通過微博、微信、QQ、Line、Skype(MSN)、BBS等自媒體平臺,運用文字、語音、視頻和圖像等多種形式進行實時互動的交流和傳遞,具有“短、平、快”的顯著特點。 其次,青少年是“微文化”傳播的絕對主體和最活躍用戶群。很多青年都熱衷于通過微博、微信等“短平快”的形式抒發情感、疏解壓力,其中既有對生活趣事的調侃,也有對人生社會的深思和對未來生活的展望,等等。 第三,在“宅”現象日益流行的當下,“宅男宅女”們更喜歡把自己放逐到獨立的空間中,獨自享受著一個人的世界。他們與外界聯系的方式大多通過網絡來實現,如網購、網聊、網戀、網絡社交、網上寫作和閱讀、網上理財等,不少年輕人的日?;顒訋缀醵际窃诰W絡上完成的。 第四,在“微文化”傳播中,無論是發表生活隨筆和個人感想,還是有見地的觀點和評論,或者轉發、分享有吸引力的文字、圖片、視頻等,都會提高自己的“被關注度”?!鞍l帖、回復、轉發、點贊”這幾個動作雖然簡單,卻極大滿足了青年網民的參與需求和表達欲望,使他們切身感受到線上與線下、網絡與現實的有效互動,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增強了內心的成就感。 透視“微文化”現象 “微文化”雖“微”且“散”,卻日益成為影響人們價值選擇的“新文化”,不可否認,它也是利弊相隨的,既集諸多優點于一身,同時也帶來不少負面效應,需要引起注意。 一方面,“微文化”極大便利了人們的自我表達和群體交流,也方便了各種信息的獲取與傳遞?!拔⑽幕闭云洹拔⒀源罅x”的內涵和“無微不至”的外延,通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從細微之處影響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比如微博用戶用140個字“說出自己”、“傳遞信息”,用只言片語就能記錄個人生活中的所有點滴,也能完成對某個事件的完整報道和傳播,這是“大而全”的傳統表達和傳播方式所不能比擬的。小行動也能匯聚成大磁場,“微而深厚”的“微文化”就是一種積聚的力量。 另一方面,“微文化”的興起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如垃圾信息的泛濫、謠言的生成、負面情緒的傳播、偽科學的散布,等等。在“微文化”背景下,由于信息生成的低門檻和信息傳播的自主性,每一個人都成為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當信息在各自的社會化圈子網狀擴散、迅速發酵時,不少人在不辨信息真偽的情況下,成為無意識的信息傳播載體。同時,“微文化”是一種快餐文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們社會生活的碎片化,社會浮躁之風日盛,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著文化的厚重性和整體性,使經典文化的積累和傳承更加任重而道遠。 筆者以為,從目前來看,“微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是利多于弊的。所以,談“微”色變實非明智之舉,引導利用使其成為傳播正能量的“磁場”,才是當務之急。(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劉文佳)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在歷史必修課中學會前行
已是最后一篇
-
在歷史必修課中學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