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創建文明城市,爭做文明市民,2014年6月初,合肥文明網聯合傳統紙媒江淮晨報共同推出《市民公共道德文明禮儀大學堂》欄目,和網友聊一聊身邊的文明大小事,議一議各類文明話題,學一學文明道德禮儀。合肥文明網同時段在新浪微博上發起了以文明大學堂為主題的特色活動,并組織網絡文明傳播志愿者和文明單位積極轉發、評論、留言,參與微話題互動,擴大宣傳影響。合肥文明網通過開展“文明大學堂”網絡傳播活動的方式,傳播文明,為培育文明市民,創建文明城市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文明大學堂”的主題形成和開展情況 文明大學堂從主題的形成到正式開課必須經歷一系列程序:1、每期開設一個話題,以“我為學堂薦主題”向網友征集,網友可以通過@合肥文明網@江淮晨報的方式說說自己所關心的文明主題,或者直接致電說明。2、從中選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主題,邀請相關的知名禮儀專家對其進行深入解讀。3、專家對主題解讀后,在江淮晨報本次活動的專欄里展示,和讀者朋友共享,同時也在@合肥文明網@江淮晨報官微上發布。4、網友就該期話題進行互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讓市民網友在議文明的過程中自覺遵循文明,讓文明禮儀落在實處。5、在活動過程中還邀請了十名讀者參與禮儀文化論壇。 學堂主題來源于廣大網友和普通市民,每一期文明大學堂的開課都會引起網友和讀者的關注,參與轉發評論的網友人數每期劇增。文明大學堂分別以“鄰里禮儀”、“道歉禮儀”、“公交禮儀”、“駕車禮儀”、“探病禮儀”、“餐桌禮儀”等為主題,開展了十三期?;顒娱_展以來,參與網友達到11.3萬人次,活動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引導廣大群眾成為文明城市建設的踐行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文明大學堂”的工作亮點和成效 一、報網聯動共同推進 此次活動不僅有新媒體的積極推動,傳統媒體更是一大助力,報網共同推進活動開展。合肥文明網制作專題,將文明大學堂作為特色傳播活動大力宣傳展示,發動各文明單位,志愿者以及廣大網友參與進來。江淮晨報利用專欄版面展示文明大學堂的活動內容,讓更多的市民也了解到此次活動,擴大了活動的影響范圍。 二、文明禮儀深入人心 生活當中,有的文明禮儀我們還不是很清楚,但是通過文明大學堂這樣的欄目,大家在聊聊、議議的過程中學到自己平時不了解的文明知識、禮儀。各種話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貼近人們的生活,帶領大家學習了身邊的各種文明禮儀。讓網友大呼受益匪淺,文明原來就在身邊。帶動廣大市民從他人的不文明行為中找到自己不文明的死角,從而更能帶動大家自覺地遵守文明,在生活中講文明、行文明。參與文明大學堂后,不少網友都表示自己離文明更進了!不論是有感而發,還是身體力行到實處,文明大學堂都發揮了教育啟示作用。將文明禮儀播撒到人們心中,改變思想陋習,共同向文明看齊! 三、從大學堂回歸現實,反思自我 文明大課堂,聊的是身邊小事,議的是文明禮儀。我們在談論其他人不文明的行為和舉止的時候,其實也是為我們打開了一面鏡子,這個鏡子中的人,到底是他人還是我們自己,我們通過大伙議文明,就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文明路上還有那些不足,那些需要努力改進。比如上車排隊、車上讓座、注意衛生等也是老生常談的基本禮儀,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做得怎么樣?不少在路上開車的駕駛員,堵車時狂按喇叭、胡亂超車、與行人搶道、亂開遠光燈……這些不文明駕駛行為,你在聊別人的時候,也該慎獨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行為,這樣的聊可以說能幫助我們每個人開展文明反省,從而能更加自律地遵循文明。 關于文明駕駛,網友“合肥郵政文明在線”就表示:“行車需要注意文明,亂打遠光燈,不論是行人還是車輛都會看不清路面,雙方的危險系數都加大了,與人方便,心中有他人,才是文明駕駛?!?;談到公交禮儀,網友們也大多感同身受,網友“文明亭”說道:“對于承載了幾十人的公交車,在城市里算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理所當然,公交車內的衛生、環境就需要所有乘客的共同維護,不在車內吃東西,不在車內大聲喧嘩,做一位文明的乘客?!边€有我們每天都要經歷的“餐桌禮儀”,“合肥市政處”就談到:餐桌上的飯菜少了,卻更合胃口了,對別人是種尊重,對自己也是解脫。勤儉節約理應成為餐桌上的常態。 不論是有感而發,還是身體力行到實處,文明大學堂發揮了教育啟示作用?;顒訌木W上延伸到網下,從虛擬空間推進到現實社會,真正把文明城市創建與文明單位創建、文明員工的創建結合起來,使得文明城市的內涵更加豐富! 四、文明創建 你我共參與 文明大學堂網絡文明傳播活動的開展,使得文明得到普及,網絡文明傳播志愿者和網友通過網絡途徑獲取文明知識,探討城市不文明現象,并回歸現實,拒絕不文明,貼近文明。群眾的主體意識得到激發,網民的參與意識得到鼓勵,擴大了網絡文明傳播的效應,實現了共建共享的真正目的。 要想提升一個地區的文明素養,我們就該集思廣益,多動點腦筋,用大眾容易接受的形式去倡導文明,推廣文明,這樣才能帶動更多的人遵循文明!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好家風帶動好民風 “賢文化”培育鄉風文明
已是最后一篇
-
好家風帶動好民風 “賢文化”培育鄉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