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深夜,外面靜靜的,整個城市都睡了。 捧讀著幾天前在地攤上淘來的尚利平所著的《北京雜拌兒》,我的思緒穿越了時空,它讓我走過了臘七兒、臘八兒,直奔年下;它讓我走進了老北京的民族風情畫;它讓我走進了老北京的胡同兒、四合院,走進了老街坊鄰里的家長里短……那感覺實在是好極了。 假如讓我給這本書定個位,我愿意稱呼它為“導游”。它引導我走進了老北京的市井文化。它地道而濃濃的京味兒,再配上多姿多彩的市井文化,真是讓我融入其中,流連忘返。 要總結老北京人的特點,我個人認為,“禮多”是主要特點之一。如果說中國是禮儀之邦,那北京就是禮儀邦中的禮儀之邦了。俗話說“禮多人不怪”,這也許就是京味兒文化中精髓之所在吧! 這北京人的“禮多人不怪”,是有深厚的文化淵源和地域特點的。北京獨特的皇城文化和多元化的各民族優秀文化的結合,構成了京味兒文化之所在。漢族人的憨厚與樸實;滿族人的細致與執著;蒙族人的豪爽與好客,被這座古城融合得天衣無縫,形成了一種包容和兼收并蓄的文化特點,構成了京味兒文化精神之所在。 近年來,有不少文人墨客提出了一種尋根意識。我個人認為真是應該好好尋一尋、找一找了。那么,北京人的精神之根在哪里呢?我在這本書里隱隱約約能找到這方面的內容。像年下走親訪友的老理兒,像紅事、白事都應該注意什么,像平民百姓的日常交往應該注重的禮節……要說老北京百姓日常生活中要講的說道,那叫一個多。這本書里涉及了不少禮節的話題,讀起來不但有趣,還或多或少有點教育意義。雖說都是些老理兒了,但對有益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好的內容,我們仍然要繼承過來,再傳承下去。 隨著城市的變遷,北京全面與國際大都市接軌,以前遍布京城的四合院如今成為珍惜物。胡同街巷已經沒有幾個人能夠唱京戲,最后僅存的票友們躲在公園一隅,證明著京劇這一傳統戲曲曾經的輝煌;會說北京方言的人越來越少,刻意的“兒”化音成了眾多“新北京人”似懂非懂的談資;紅燈籠、中國結、對襟大褂讓許多外國游客誤認為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京味兒文化漸行漸遠。 提倡尋根,是因為有不少人已經根本找不到自己的根了。我在公共汽車上就曾聽到兩個時髦女生的對話。一個說:“我們家婆婆說我不像話,我告訴她像話(畫)就貼墻上了?!绷硪粋€則說:“我們家老人給我帶孩子,什么都不懂,整個一個鄉巴佬?!眱晌慌虬缛霑r,可兩個人嘴里說出的話,和她們身上的漂亮時裝極不配套,引得不少乘客紛紛議論。我想這樣的場景,您或許也遇到過或聽到過吧。 中國是文明古國,又是禮儀之邦。北京是文明古都,又是全中國的文化中心。講文明是每一個北京人都應該做到的起碼標準。而總有一些人把文明給忘了,這是值得我們警醒和反思的。究竟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還是其他方面的原因?這種文明的缺失,黨和政府早已經注意到了,從提倡“五講四美三熱愛”到“講文明、樹新風”,近幾年又開始提倡國學啟蒙、經典誦讀,這些都是另一層面上的尋根,傳統文化上的尋根。 就讓我們從文學作品那濃濃的京腔京韻里,細細體味、了解我們民族真善美的市井文化和這座文明古城的京味兒文化,“尋文明之根,揚民族之魂”!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城市印象]人文蕪湖古韻味
已是最后一篇
-
[城市印象]人文蕪湖古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