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自鄉村“復興少年宮”項目啟動以來,充分依托少年兒童校外活動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鄉村學校等陣地,不斷加大保障力度、勇于實踐探索,推動全縣鄉村“復興少年宮”工作邁上新臺階、打開新局面。
富東社區鄉村“復興少年宮”科普課堂
共享資源 實現陣地“多樣化”
打造示范樣板。依托德化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現有教育資源,按照“四個一”(明確一個機構、建好一塊陣地、明確一個標識、完善一套制度)的建設標準,在全市率先掛牌成立縣級鄉村“復興少年宮”,并配套設立縣級指導中心,配備專職管理人員,為城鄉建設提供可借鑒的模板。
拓寬建設路徑。按照“能融盡融,宜融應融”原則,整合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黨建+”鄰里中心、公共文體服務中心、少年兒童校外活動場所等陣地資源和功能,建設鄉村“復興少年宮”,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與鄉村文化教育、關愛未成年人、托管服務等工作緊密結合,配備符合鄉村實際、利用率較高的德育類、文藝類、體育類、科普類活動器材,使之成為城鄉少年兒童課外學習和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陣地。
富東社區鄉村“復興少年宮”手工制作活動
深化陣地建設。結合學?!半p減”政策的實施,積極探索城鄉鄉村“復興少年宮”與課后服務有機融合新模式,下發《德化縣城鄉學校少年宮社會化扶助培優工程實施方案(試行)》,設立“德化縣城鄉鄉村‘復興少年宮’志愿服務指導中心”,開展城鄉鄉村“復興少年宮”社會化扶助活動,選定13所學校為社會化扶助“培優工程”試點學校,實行“課后輔導+藝術培優”模式,助力學校課后服務擴面提質,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公益性“培優工程”二胡培訓
廣納賢才 實現師資“多元化”
專兼職結合。各鄉村“復興少年宮”充分借助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專業人員和學校有專業特長的教師擔任專職輔導員,并邀請公檢法等部門未成年人思想報告團成員、公益組織負責人、黨史宣講團成員等擔任兼職輔導員,形成校內外結合、專兼職互補、多層次的輔導員隊伍,為“復興少年宮”的正常運轉提供基本師資保障。
志愿者助力。充分發揮全縣5萬余名志愿者的主力軍作用,整合縣、鄉鎮、村(社區)三級志愿服務隊伍資源,搭建人才庫。依托德化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筑夢”云平臺招募志愿者配合復興少年宮開展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全縣共有“復興少年宮”志愿者1500多人,共開展志愿服務活動300多場次。
公益性“培優工程”組建的民樂團
生力軍擴充。動員本地各類文化、教育、體育、科技人才,包括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退休老教師、返鄉高校學生等積極參與,壯大“復興少年宮”的師資力量,助力城鄉復興少年宮全速運行。目前,鄉村“復興少年宮”共有330多名外聘特專長教師,輔導員隊伍達360多人。
潯中鎮鄉村“復興少年宮”象棋培訓
打造品牌 實現成果“特色化”
推行“1+N”辦學模式??h級“復興少年宮”與校外活動中心資源共用共享,推行“1+N”辦學發展模式,以縣級“復興少年宮”為中心,充分借助城區學校、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等場所,設立6個教學點,在周六、日和寒、暑假期間開設500多個教學班,設置繪本、國學、笛子、射擊、籃球、鋼琴、書法、編程等40個興趣培訓項目,每年接納1萬多人次學員培訓。
“一所(站)一品牌”。依托各鄉鎮、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逐步實現鄉鎮、村(社區)“復興少年宮”全覆蓋,推動“復興少年宮”建設向基層神經末梢“延伸”,結合本地文化特色和少年兒童身心特點、興趣愛好,推出“一所(站)一品牌”特色服務項目,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復興少年宮”活動。如潯中鎮鄉村“復興少年宮”依托瓷谷仙境柴燒藝術,打造特色陶藝項目,致力于傳承陶瓷文化,令千年窯火,薪傳不熄;楊梅鄉“復興少年宮”依托入選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傳承600多年的云溪村民間剪紙刻紙,開設剪紙特色活動;丁墘村“復興少年宮”依托丁墘第一支部紅色資源,打造“思想道德大講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紅色基因傳承等多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興南社區“復興少年宮”搭建文體娛樂的“大舞臺”,開展音樂、舞蹈、戲曲、美術、書法、閱讀朗誦等文藝活動。
“一校一特色”。建立與鄉村“復興少年宮”的活動銜接機制,在城鄉學校的基礎上統籌整合“復興少年宮”8個,將學校辦學特色與“復興少年宮”服務項目有機融合,開展道德培育、文體娛樂、勞動實踐等活動,在豐富學生課余活動時間的同時,也為少年兒童提供快樂成長的條件。如尚思小學鄉村“復興少年宮”開設“陶藝”“擊劍”特色項目,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的學習中;龍潯中心小學鄉村“復興少年宮”開設“科技、武術”特色教育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的平臺;三班中心小學鄉村“復興少年宮”把三班特色茶具文化引入課堂,開辟茶具文化活動項目;金鎖小學鄉村“復興少年宮”推進“棋藝進課堂”,開辟“象棋走廊”,設置“棋藝PK日”。截至目前,全縣“復興少年宮”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600多場次,惠及全縣中小學生20萬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