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廣東河源龍川縣鄉村“復興少年宮”:搭建兒童成長大舞臺
發表時間:2022-04-19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河源市龍川縣是廣東省首批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試點縣之一,自2021年7月啟動試點建設工作以來,該縣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鄉村學?,F有設施,結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需要,挖掘本土紅色資源和非遺資源,面向農村廣大少年兒童常態化開展國學教育、傳統山歌、口才藝術、體育武術、勞動實踐等特色公益活動,有力推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龍川縣鄉村“復興少年宮”兒童閱讀區

  首批選定14個試點單位,探索提出“八有”建設標準

  為有效推進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工作,龍川縣成立由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任組長,共青團、婦聯、教育、民政等部門領導為成員的領導機構,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縣文明辦主任兼任,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具體負責日常事務,統籌協調指導基層鄉村“復興少年宮”開展各項工作。

送教下鄉開展客家山歌公益課程

  在前期綜合調研評估的基礎上,該縣遴選一批有條件、有師資、有活力的鄉村學校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作為首批鄉村“復興少年宮”試點,邊探索邊實踐邊總結,再逐步全域鋪開。2021年8月,龍川縣鄉村“復興少年宮”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并為首批試點單位授牌。首批14個試點單位分布在11所鄉村學校和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每個試點單位均成立了相應的工作領導機構,設立了管理辦公室,由校長或實踐所長擔任主任,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制定了《檔案管理制度》《器材設施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工作守則》《學生守則》等規章制度和《重大活動安全預案》,確保鄉村“復興少年宮”的工作規范有序開展。

  在推進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工作中,龍川縣統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鄉村學校少年宮陣地資源,堅持依托現有場地,按照一室多用、一地多用的原則,對現有的教學設施進行合理有序的修繕、改造、共享利用,做到“教室就是活動室,操場就是活動場,課桌就是活動臺”,不另起爐灶,不重新建設。探索提出“八有”建設標準,做到有機構、有制度、有場地、有設備、有隊伍、有品牌、有活動、有建檔,并統一命名、統一標識。同時,深入挖掘、整合縣域內優勢陣地資源和非遺資源,打造特色陣地。

龍川縣鄉村“復興少年宮”國樂室

  開展送教下鄉活動120場次,未成年人1.5萬余人次受益

  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龍川縣充分發揮學校教師的骨干作用,以鄉村學校教師志愿者為主體,同時整合社會資源,吸納各類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文體骨干、退休教師、老干部、大學生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為校外兼職輔導員,形成專兼結合的輔導員隊伍。由縣鄉村“復興少年宮”定期統一對輔導員隊伍開展崗前培訓,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目標,激發工作熱情。目前,從學校教師、專業志愿者中選聘鄉村“復興少年宮”輔導員52人,開展集中培訓3次,累計培訓達156人次。

手工木藝特色公益課程

  同時,全縣各試點單位積極動員本地文藝志愿者,因地制宜引入志愿服務項目,分別開設客家山歌培訓、木偶戲教學、國樂課堂、國畫課堂、國學課堂、木藝課堂、樂高積木、口才藝術、體育武術等一批特色課程,如澗洞小學的體武課,佗城中心小學的衍紙藝術、黎咀中心小學的傳統非遺手擎木偶戲體驗課等項目,結合中華傳統節日和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各類節日主題活動共2990余場,有效打通服務農村少年兒童的“最后一公里”,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實現學中樂,樂中學。

  為解決試點單位師資不足難題,龍川縣鄉村“復興少年宮”建立活動銜接機制,出臺了《龍川縣鄉村“復興少年宮”輔導員送教下鄉活動實施方案》,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專業志愿服務隊的豐富資源,精心打造了一批優質志愿服務項目,如:客家山歌傳承人主導的傳統山歌、河源市金牌評委主導的口才藝術等精品項目,綜合打造“小瓏小川來啦”送教下鄉服務品牌,根據不同需求,將不同的特色課程分別送到各鄉村“復興少年宮”。截至目前,共開展送教下鄉活動120場次,農村受益未成年人1.5萬余人次,為鄉村少年兒童帶去了豐富多彩的學習實踐活動,也對鎮村一級的鄉村“復興少年宮”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記者 黃敏立 通訊員 曾祥太)

Scan me!
責任編輯:黃 舒雅
【糾錯】
  1. 字號加大
  2. 字號減小
  3. 打印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