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涇縣是座歷史古城,非遺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就宣紙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使涇縣的宣紙技藝得到有效的弘揚和傳承,3月5日,涇縣試點建設的山口社區鄉村“復興少年宮”邀請到涇縣中國好人、“大國工匠”毛勝利來到少年宮的非遺課堂,為孩子們帶來一場特別的宣紙技藝課。
“宣紙以青檀皮為主料,按比例配入沙田稻草漿,整個生產過程由一百多道工序組成。宣紙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因其具備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的特點,故有‘國之瑰寶’、‘紙壽千年’之譽……”隨著古法傳人毛勝利對宣紙工藝的娓娓道來,孩子們興趣高漲,認真聆聽,不時舉起小手詢問著宣紙的相關問題。
“今天毛老師給我們講述了宣紙工藝,我感到驚嘆,原來宣紙制造過程如此復雜,雪白的宣紙那么漂亮,我深刻感受到了宣紙的魅力,作為宣紙家鄉人,我感到非常驕傲!”本次鄉村“復興少年宮”課堂上的楊奕帆同學激動地說道。
宣紙作為涇縣非遺文化之一,有著悠久歷史,蘊含著民間藝術的智慧,通過此次非遺傳承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少年宮學員假期的課余文化生活,讓孩子們對非遺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充分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也增強了孩子們的文化自信。接下來,該少年宮將把開設更多非遺文化課,讓涇縣的非遺為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喜歡。(記者張宣劍 通訊員衛蘭慧 毛曉燕)
責任編輯:黃 舒雅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