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p>
堅持以人為本、體制創新,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主持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基礎,是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的重要標志。應該如何構建這一社會治理格局?
楊宜勇: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首要的是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和主張,讓各個主體各歸其位,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政府研判社會發展趨勢、編制社會發展規劃、制定社會政策、整合社會治理力量、管理全局性事務等職能。應明確市場主體的社會責任,提倡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增進社會公共利益,教育和引導市場主體誠實守信,杜絕假冒偽劣生產經營行為。應增強社會自我調節功能,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自覺維護社會秩序;依靠工會、共青團、婦聯以及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平等對話、協商談判、規勸疏導,化解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推進行業規范、社會組織章程、村規民約、社區公約等社會規范建設,充分發揮社會規范在協調社會關系、約束個體行為、保障群眾利益等方面的作用。還應注意,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的根本在于深化城鄉居民自治,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因此,應深化拓展網格化管理,促進資源更多向基層傾斜,使基層有職有權有物,更好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和管理。
董克用: 社會治理既是對全社會的治理,也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治理。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應堅持三個原則:一是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民生連著民心。只有人民生活幸福、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因此,首先要把群眾生活保障好,讓人民群眾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同時,要把治理工作重心從治標轉向治本、從事后救急轉向源頭疏導,建立健全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的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二是堅持多方參與。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努力形成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三是堅持依法治理。依法治國是黨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堅持依法治理,首先要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增強用法治思維謀劃社會治理、以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治理的思想自覺,逐步培育起全社會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法治信仰,進一步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推動社會治理各項工作納入法治軌道。其次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理念,公正對待群眾訴求,依法審理各類案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韓震:當前,我國社會治理面對的問題和挑戰仍然很多,主要表現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有待提高、社會組織發展滯后、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尚不健全等。只有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社會治理創新,完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才能更好推進社會治理問題的解決,真正構建起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此,應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按照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續的要求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和發展環境。堅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完善改善民生和社會治理的各項制度安排和政策體系,以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提高人民福祉、縮小收入差距、激發社會活力,消除社會矛盾產生的土壤,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效能。
“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p>
匯聚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力量,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幸福感
主持人: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這是我國國家安全理論的重大創新,不僅把對國家安全基本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水平,而且將匯聚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力量,有效保證國家長治久安,從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楊宜勇:是的。國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傮w國家安全觀為理解國家安全提供了一個新的分析框架,為新形勢下做好國家安全工作確立了重要遵循,將帶來國家安全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傮w國家安全觀把國家安全視為一個超大的復雜體系,這是一種方法論,也是一種世界觀,是由被動國家安全觀向積極國家安全觀的升華。習近平同志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梢?,在總體國家安全體系中,每一個領域的安全雖然各有側重,但都與其他領域的安全密切相關、不可分割;任何時候都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國家安全問題。只有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
韓震:之所以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分工且密切聯系的社會,社會的有機性更加明顯,但社會風險出現的幾率更高了。社會不同領域之間的相關性明顯增強,一個領域的問題很可能引起其他領域甚至整體性的危機。只有用整體的、總體的、協調的觀點,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安全問題。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始終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不斷提升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能力,注重處理好五對關系: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必須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動員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匯聚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合力。
董克用: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把人民安全放在第一位,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一個最大亮點。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這充分體現了人民安全在整體國家安全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既然人民安全是一切國家安全活動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目的,那么,無論經濟安全和經濟安全活動、政治安全和政治安全活動、文化安全和文化安全活動、社會安全和社會安全活動,還是軍事安全和軍事安全活動、國際安全和國際安全活動,都是為實現人民安全服務的。因此,做好國家安全工作,必須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廣泛動員組織人民群眾,匯聚維護國家安全的正能量,以實際行動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防范和化解各種安全風險,建設平安中國,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 上一篇:
-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社會治理創新
已是第一篇
-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社會治理創新
- 下一篇:
-
新型城鎮化重在以人為核心
已是最后一篇
-
新型城鎮化重在以人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