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了方向。2015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薄耙癖Wo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我們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在思想上對標對表、行動上緊跟緊隨,邁出了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的新步伐。
1.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總書記重要論述,把生態理念轉化為生動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抓住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實現了黨的生態思想的新跨越,而且還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新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商品作為市場經濟的載體,來源于自然資源的轉化和再生。面對有限資源和無限開發的矛盾,需要尋找確定新的價值取向,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重要論斷,要求克服把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產力對立起來的傳統思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我們必須堅持維護生態平衡,在開發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利用,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探索一條代價小、排放低、效益高、可持續的發展新路。這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的具體行動。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承載力已接近極限。面對資源環境問題的重大瓶頸制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原則,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面小康不僅是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包括人民生態環境需求的滿足。生態環境能否得到改善,環境權益能否得到保障,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關系到全面小康的建成。我們必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著力點,牢固樹立生態為民、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的理念,解決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環境問題,增進群眾的生態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方針原則、目標任務、工作重點、重大舉措,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西廣大干部群眾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精神,積極把生態理念轉化為生動實踐,大力實施森林、水土、濕地保護修復工程,2016年完成造林208萬畝,森林覆蓋居全國第二,綜合治理水土流失1100平方公里以上,濕地保有量達91萬公頃,11個設區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6.2%,讓美麗家園空氣清新、山清水秀,讓老百姓樹立信心、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