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針,以其針對性、及時性、前瞻性和科學性,獲得廣泛認同。守正創新才能歷久彌新,我們要把“兩創”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項基本方針,引領中華文化走向新輝煌。 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出的時代背景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提出,順應了我國當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新期盼,符合文化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可以說應運而生、正當其時。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所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領導人民在政治、經濟、社會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思想文化領域也取得很大成績。但從總體看,文化仍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文化之根,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割斷這個文化臍帶。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盡快固本培元、延續根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使中國人保持中華民族特性,已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擔當的歷史責任。提出對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是以對民族、對歷史、對后人高度負責的精神,旗幟鮮明地正本清源,糾正過去對待傳統文化的片面態度、錯誤觀點和偏激做法,恢復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獨特的精神標識,并激發其強大的生命力、影響力和感召力。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培育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勢所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利益日趨多元,轉型期思想復雜,道德缺失、價值觀扭曲的問題比較突出,社會價值秩序的糾偏和重建已刻不容緩,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應該從哪兒入手培育呢?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薄皠撛煨赞D化、創新性發展”就是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感恩、行善、仁愛、謙讓、孝道、誠信、勤儉、清廉、敬畏等道德觀念的時代價值,使其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源泉和滋養,從而使人性歸于向善的、向上的道德規范、價值取向,培養出有優秀道德品質、有崇高價值追求的中國人,使社會歸于良好的運轉秩序、文明風尚。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任務所需。當前,我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币环矫?,民族復興是一個系統,包含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多方面的內涵,文化復興是其重要內容和基本要求,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中華民族復興是不完全的甚至是畸形的。另一方面,文化具有先導性的作用,文化復興對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的建設起著引領、促進和支撐的作用。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為此后2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礎;歐洲文藝復興不僅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而且直接推動了早期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皠撛煨赞D化、創新性發展”的基本方針,就是要立足于當前、著眼于未來,以兼收并蓄的精神,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使中華民族文化創造新形態,煥發新活力,再創新輝煌,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顯著標志和強大精神力量。 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大現實價值和歷史意義 當前,在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誤區和做法?!皠撛煨赞D化、創新性發展”基本方針,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科學回答了我們黨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立場、目的和方法三個重大問題,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一,它解決了立場問題。立場是認識和處理問題時的基本態度和價值取向。一段時期以來,在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上,有兩種錯誤的立場:一種是將其視為封建腐朽思想,采取痛恨、拒斥、污化的態度,數典忘祖甚至丑化祖宗;一種是將其視為救世治弊的唯一良方,對孔子頂禮膜拜,一切按古人的行為方式行事,企圖恢復封建時代的“尊孔讀經”、以儒治國。這兩種立場,不是把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放到歷史進程中去把握,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皠撛煨赞D化、創新性發展”的立場是,尊重而不盲從,把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還原一個在中華民族文化創建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真實孔子,承認儒家思想等傳統文化的歷史功能和當代價值,汲取其在治國理政、道德教化上的智慧;同時,也看到傳統文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當時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制約和影響,存在過時的、腐朽的、糟粕性的東西,不能盲從。鑒于近代以來貶孔反孔的消極影響,中華傳統文化經歷了極其坎坷的命運,當前我們應更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采取禮敬、自豪的態度,堅定對自身傳統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钡拇_,世界上偉大的國家、偉大的民族對自己的文化傳統、古圣先賢,莫不采取引以為豪、倍加珍惜的態度。法國先賢祠供奉了伏爾泰、盧梭、雨果、居里夫婦等歷史文化名人,成為法國人思想與精神的圣殿,值得借鑒。 第二,它解決了方法問題。當前,社會上一些學術機構、民間組織和企事業單位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情很高,但是由于方法不當,結果常常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有的只注重形式,簡單效仿古人的行為方式,不了解真正內涵,本末倒置;有的照搬照抄,一股腦兒拿來就用,邯鄲學步;有的急功近利,妄圖利用傳統文化賺錢盈利,導致種種低俗、荒唐的現象,等等。所有這些,不僅達不到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甚至可能授人以柄、遭到非難。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則強調,對傳統文化要在批判繼承中推陳出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對存在合理內核、又具有舊時代要素的內容,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明顯不符合當今時代要求的內容,要加以揚棄?!蔽覀円ㄟ^賦予新意、改造形式、增補充實、拓寬延展、規范完善等具體方法,科學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煉有益的思想價值,使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相協調、相適應,實現其當代價值。 第三,它解決了目的問題。所謂目的,就是傳統文化向何處去的問題。往回走還是往前走,復古還是復興,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主張。新中國的建立,結束了延續數千年的封建王朝更替的歷史,形成了新的社會形態。傳統文化如果往回走,既失去了存在的社會經濟基礎,也違背了歷史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的客觀規律,只能是作繭自縛、固步自封?!皠撛煨赞D化、創新性發展”強調,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內的人類一切優秀文化,形成順應中國社會發展和時代前進要求,與當代文明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社會主義新的文化形態。實際上,中華文化就像一條流動的河,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潮流不斷向前。它之所以能始終保持強大活力,就是在繼承中發展,一步一步地從傳統走向現代,維系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我們要順應這個潮流,與時俱進、革故鼎新,梳理中華文化這條大河的源頭,把流向未來的河道疏直拓寬,使中華文化復興的洪流滾滾向前。 三、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一項基本方針長期堅持 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一項基本方針,是因為它是管根本、管長久的,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一以貫之地堅持。 強調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基本方針的長期性,是由文化發展本身的長期性決定的。文化是一種積淀,文化創造靠的是積累。一部偉大作品的誕生,一位文化大家的成功,一個文化繁榮時代的出現,絕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循序漸進、長期積累的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列寧曾指出,文化任務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務和軍事任務那樣迅速。在文化方面,要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鬃釉诖呵飼r期創立的儒家思想,當時只是百家之一,經歷了好幾代“孔子門生”的不懈努力,到西漢時期才確立了主導地位。佛教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歷了數百年的融合發展,到唐代才真正實現了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歐洲文藝復興從13世紀末的意大利興起,直至16世紀才在歐洲盛行,時間長達400余年。我們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領文化復興,不能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更不能采取暴風驟雨、運動躍進的方式,必須尊重文化的內在規律,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進,久久為功,才能完成好承擔的歷史重任。 強調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基本方針的長期性,是由當前我國文化建設任務的艱巨性決定的。當今時代,人們思想空前活躍,呈現獨立性差異性多變性的顯著特點,要從傳統和現代中找到最佳結合點、取得“最大公約數”,任務更為艱巨。在全球一體化的情況下,如何回應和化解西方文化的沖擊和挑戰,并通過交流互鑒,將西方的優秀文化熔鑄內化到中華文化的母體之中,任務尤其艱巨。所有這些都說明,中華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沒有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的努力是完成不了的。我們只有始終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繼承傳統文化和弘揚時代精神、吸收外來文化結合起來,以海納百川、呼吸四海的氣魄,進行深層次的消化吸收、融會貫通,完成轉化再造,實現鳳凰涅槃,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燦爛文化。 歷史經驗說明,好的方針,要收到好效果,貴在落實,貴在堅持。我們要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基本方針持之以恒地貫徹好、落實好、執行好,始終發揮引領中華文化走向新輝煌的根本作用。(李軍:中共海南省委副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