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自信 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發表時間:2016-06-20   來源:學習時報

  在5月17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提文化自信,并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笨梢哉f,無論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鋪展,還是“一帶一路”、亞洲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推進,中國內政外交中的文化底色越來越凸顯,也越來越重要。

  文化自信,重在把握中國自身發展的脈動,關鍵在于認清中國與亞洲、與世界關系的重塑,需要的是虛功實做、久久為功??v觀當今世界,很多熱點問題和政治危機的背后,都隱含著文化與身份認同的危機?!耙了固m國”問題體現了宗教、教派和族群矛盾的復雜性,烏克蘭事件折射出“向東”還是“向西”的“國家身份”沖突,而很多大國在“去全球化”趨勢影響下社會文化也日益保守、內向而非更加開明、開放。如今,在各種動蕩和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無論是個人,還是社群與國家,都不得不尋找和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根性。

  在文化領域互動已經深深融入國際經濟、政治博弈的大背景下,目前世界各國普遍更加重視文化軟實力,我們也必須盡快從更加宏闊的戰略視角看待文化問題。在地區格局重組、國際規則重塑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國家之間有關文化問題的競爭既是“硬實力”的比拼,也關乎“軟實力”的較量,一軟一硬之間的相互轉化也更加微妙。

  從“一帶一路”倡議看,既有其物質層面的內容,也包含精神層面的意義,其提出旨在重新激發“絲綢之路”的文化精神與歷史底蘊,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亞洲乃至更大范圍的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與一般性的國際發展合作構想不同,“一帶一路”的建設目標強調“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其中,政策溝通、民心相通可以說與文化問題直接相關,而道路、貿易、貨幣這些“硬聯通”如若缺乏以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為基礎的“軟聯通”,也將陷入行之不穩、行之不遠的困境。以往,中國企業走出去碰到的更多是經濟、商務、法律方面的風險;如今,由于缺乏對他國國情包括文化習俗的深入了解,中國企業或將面臨更為復雜棘手的政治、社會風險。因此,“五通”的建設,不應重硬件、輕軟件,而要同步推進,甚至是文化先行,否則中國擴展對外合作勢將遭遇更多的軟約束、軟遏制。

  重塑中國文化自信,大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為中國經濟、外交和安全影響力的擴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軟保護、構筑更有利的軟環境,是我們必須重視的時代課題。那么,如何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呢?

  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亟需深化對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規律性認識。我們應探索區域和國別問題研究的新模式,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制定和細化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本土化、大眾化策略,使這項工作更具差異性、針對性和融通性,進而提升其效度和可持續性。要善于使用貼近對象國本地觀念和文化習俗的表達方式,善于把握中外文化的匯合點,善于用國際比較的視角,更加生動地闡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中國理念,促進中國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

  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亟需培養高素質的非通用語種人才。國以才興,業以才立。中國文化走出去作為一項跨學科、跨國別、跨領域的文化傳播工程,在人才資源方面,不僅需要具有國際視野、中國情懷的專家學者,也需要大量具備較好外語能力、諳熟國際文化傳播規律的實踐性人才,特別是具有中國情懷、世界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外語水平出眾以及通曉國際慣例的非通用語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提速,破解我國非通用語種人才的匱乏,已成當務之急。我國作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積極倡導者和參與者,相應非通用語建設及人才培養工作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目前的人才培養需要完善學科布局,更加合理地進行學科課程設計。這既是國家亟需也是外語院校的責任擔當。

  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亟需發揮民間力量。中國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離開了民間的廣泛參與,文化對外傳播不僅失去了意義,而且也會失去內在動力。減少政府參與、淡化官方色彩,是當今國際文化交流領域的總體趨勢,也是為減少別國誤解和疑慮而采取的普遍做法。政府部門應進一步轉變職能,重點從體制和機制上解除制約文化發展的枷鎖和藩籬,充分挖掘中國民間及海外華僑華人的潛力,讓民間力量和人才在國際競爭中充分釋放能量。

  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亟需構建效果評估體系。應當承認,資源的投入并不必然帶來成效的相應提升,對外文化傳播的質量監控以及反饋修正機制也需要大力完善。針對中國文化走出去存在的文不對題、水土不服等問題,健全的效果評估體系有望發揮“前期偵測預警,中期跟蹤研判,后期反饋矯正”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明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立足點、聚焦點和切入點,努力確保各方面資源的高效利用,防范出現文化爛尾工程。

  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亟需正視當前面臨的諸多理論和實踐層面的挑戰。一方面,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規律、流程、模式、架構等亟需更為深入的理論探討;另一方面,如何構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多元化內容體系、集約型協同體系、多層次人才體系、立體化通道體系、動態性評估體系等,也都是需要大力破解的實踐難題。

  中國文化走出去正呈現實踐主體多元、利益關切多樣、介入角度多層次的新格局,我們需要加快構建政府社會聯動、文化資源共享、各方優勢互補的協同體制。中國文化走出去應有意識地實現質的跨越,注重將文化交流、文化貿易等更緊密地與提升中國文化價值觀的全球認同聯系起來。要實現這一跨越,顯然不是單一部門、單一行業所能為,既需要各方力量的多元參與,更需要協同合作與集群優勢。

  文化立世,文化興邦。隨著中國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中國文化走出去面臨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我們應緊抓機遇,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歷史責任感與擔當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省和文化自新,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穩健、足音更強勁、風采更久遠,使我國盡快從文化資源大國向文化強國轉變,不斷增強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親和力、感召力和影響力。(彭龍)

責任編輯:張 智萍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