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廈門2月9日電(記者 付敏 尚昊)春運時節,廈門火車站人來人往。轉入火車站西側小巷中的一間工作室,76歲的老鐵路人蔣明生正在小心翼翼地擦拭著一枚枚印章。 源于對鐵路的熱愛和忠誠,自2002年退休以來,蔣明生以設計印章的方式為廈門鐵路發展史寫下注腳。十多年來,他設計制作的印章已有40多枚。 工作室外,一列列火車呼嘯而過;工作室內,一枚枚印章將時間凝固,靜靜地展示著一座城市60年的鐵路發展變遷。 廈門的鐵路發展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1957年,鷹廈鐵路竣工通車,將廈門與外界連接起來,并長期成為福建出省的唯一鐵路通道。1959年,外福鐵路的竣工通車使廈門得以通過鐵路與福州相連,但全程要運行21個小時。 一排全木結構的房子、一條線路、一個站臺、兩趟列車——這就是1957年廈門火車站剛建成時的景象。 “1963年,廈門火車站僅有3個班次的旅客列車,加上集美火車站一年只發送45萬旅客,運量非常小?!笔Y明生說。 車站“寒酸”,火車也“寒酸”。 當年的火車還是蒸汽機車,對火車上屈指可數的設施,蔣明生至今記憶猶新——集裝箱式的火車車廂中,根本沒有洗手間,僅有一個馬燈、一個梯子和兩根繩子。 “坐過一次火車,煤灰到處都是,頭發、臉上都是灰。最難受的是夏天,火車過山洞的時候,車廂內的氣溫甚至超過50攝氏度?!笔Y明生說,“火車時速也很慢,大概是30到40公里,乘客的草帽掉了,甚至都可以跳下車撿起草帽再爬上車?!?/font> 這種情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沒有得到有效改觀。直到1976年廈門至上海的列車開通時,乘客們還必須一路站著從起點到終點?!叭桃常岸鄠€小時,當時大家都管這趟車叫‘站上?!??!?/font> 廈門鐵路發展的轉折點,發生在廈門被批準設立為經濟特區后。 隨著特區經濟建設飛速發展,上世紀80年代起,來自全國各地的務工人員紛紛涌入廈門,南昌、南京、合肥……在中國鐵路運行版圖上,與廈門直接相連的城市越來越多。 “廈門特區發展得越快,廈門火車站的運輸量也是水漲船高。到1997年,廈門火車站的旅客發送量已達到500萬人次?!笔Y明生說。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福廈鐵路、龍廈鐵路、廈深鐵路等的開通,廈門鐵路進入一個飛速發展期。與此同時,列車時速也從上世紀的四五十公里發展到現在的200多公里。 一次次的鐵路變革牽動著蔣明生的心。自從2002年退休后,蔣明生開始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記錄廈門鐵路的發展——印章。無論是新車站的建成,還是新路的開通,他都不忘以廈門當地的特色元素設計制作一個印章,以這種方式留下紀念。 白鷺女神、八卦樓、菽莊花園、廈門海堤、杏林閣、廈門植物園……所有這些有關廈門美景的元素,蔣明生都一一納入自己的印章設計之中。北京、重慶、深圳……這些目的地城市的元素也一次次地出現在他的印章之中,于無聲中向人們顯示著一座城市鐵路交通網的日臻完善。 “一枚枚印章記錄的是我的高興和驕傲啊?!笔Y明生說。 近年來,連通廈門的動車和高鐵越來越多,蔣明生時常乘坐它們游玩全國各地。一枚枚印章也曾被蔣明生收進行囊,隨他奔向遠方。 “20年前我去廣州,火車搖搖晃晃40多個小時,而現在乘坐動車4個多小時就到了,而且很舒適,一路上青山綠水?!笔Y明生說。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廈門火車站小木屋的站房建成仿佛還在昨天,而眼前它已是一幢氣派的現代化新站房。 旅人如織,列車疾行。60年的時光彈指一揮間,蔣明生花白了頭發,而廈門火車站猶如青春少年,正展現著勃勃生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