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月30日電(記者王勁玉)“你看這棵棗樹上的‘小黃花’,這是因為周圍山上柏樹太多,寄生蟲跑到棗樹上,棗樹產生了病變,必須打藥,要不明年就結不了棗子了?!鄙轿魇∨R汾市永和縣劉家圪嶗村村民劉海平指著身旁的一棵棗樹說。 說起棗樹,劉海平儼然就是一位專家,除了傳統的施肥、看護,連棗樹得了什么病,該怎么修剪都說得頭頭是道?!吧险n時老師都講過,要不咱一個農民哪懂這些?”劉海平有些靦腆地說。 劉海平說的“上課”指的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自2015年7月以來,臨汾市陸續舉辦了多次關于小麥、玉米、果樹、蔬菜、畜牧的培訓班,培養農民的職業技能。短短半年時間,已經培訓了新型職業農民14200名,不論是養殖還是種植,不少農民已經逐漸告別“土生土長”的傳統農作方式,開始嘗試科學高效的務農方法。 在臨汾市吉縣陳家嶺村,果農高彥成也對“科技扶貧培訓班”贊不絕口?!耙郧胺N果子就想著多種樹、多施肥,產量就大,結果果子質量反倒不行了,現在專家進園子手把手地教修剪、施肥,我們舉雙手歡迎?!备邚┏烧f。 陳家嶺村地處黃河沿岸,村里284戶農家有240戶種蘋果,而這種“靠天吃飯”的單一產業也因為十年九旱讓這個村子一直貧困。經過“科技扶貧培訓班”的培訓后,農民們才意識到,除了“老天爺”,果樹的修剪、疏密、枝量,果園的通風、光照、間伐等都直接影響著蘋果的產量和質量。 截至今年1月底,這個小村子已有100多人接受了培訓,尤其在果農中基本做到了全覆蓋。陳家嶺村第一書記加麗秀說,傳統的土辦法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果類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而對于貧困村村民而言,一味的肯吃苦只能是把自然條件利用到極限,想要把傳統行業做精做細,必須走科技化道路。 “這可不是簡單地多收三兩斤的事兒,弄好了一畝果園產量都能翻番,質量還更好,精準扶貧就得這么干!”加麗秀說。 臨汾市的農民培訓因為因地制宜,培訓內容由農民“點菜”,政府“買單”。這樣一來,農戶學到了想學的技術,政府也不用發愁“用錯藥”,真正做到“精準”培訓。 “現在學怎么種果子,等將來產量上去了再學怎么賣果子,到那時候咱們賺的就更多了?!备邚┏尚χ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