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法官郭興利在辦案途中。郭 勇攝 23年辦案“零差錯” 今年夏天格外熱,郭興利也格外忙。作為四川省劍閣縣人民法院開封法庭庭長,最近這兩個月,他手里就接辦了11宗案件。每辦一起,他都是沿用老辦法——身背背篼直接進村入戶。 年頭長了,當地老百姓都稱他“背篼法官”,說他是鐵腳進村,俯身為民。 郭興利的背篼上口寬敞,好裝國徽、標志牌,下端小,裝卷宗安全。他與同事們跑鄉鎮、跑村組,在農家院落、田間地頭、工廠學校,背篼一放,國徽一掛,幾張桌子一搭,甚至幾塊石塊一壘——開庭辦案。 這“背篼”還真管用。23年里,郭興利經辦了3000余件案件,創下了審判、執行23年“零差錯”的紀錄,同時,調解撤訴率達100%。 法庭設在百姓家門口 開封法庭承擔著原開封區、武連區、元山區共15個鄉鎮的調解、審判等工作。距離法庭最遠的村組超過100公里,山高坡陡、道路崎嶇,老百姓到法庭辦事幾乎全靠步行。一次,一對身體孱弱的老人懷揣干糧摸黑趕路,走走歇歇,30多里的山路,耗費了將近7個小時。望著兩位疲憊的老人,郭興利眼睛濕潤了:“我們口口聲聲說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解憂,為什么不能最大限度減輕老百姓的訴訟負擔呢?” 他與法庭內的同事商量:“能不能把法庭設在老百姓的家門口,到案發地開庭,減輕老百姓的奔波之苦?”此舉得到上級的支持。從此踏上了巡回審判的路,開始了他的“背篼法官”生涯。 7月初,開封法庭接到碗泉鄉廟彎村一樁離婚案,當事人雙方原本說好到鎮法庭調解,誰知開庭頭一天,被告電話里改口不來了:“老婆要休我,這在村里已經夠丟人了,還要到鎮上去招人顯眼,太沒面子!”郭興利沒有怪他,爽快地回答說:“我們上門來!” 第二天,郭興利帶著同事來到廟彎村,找到被告家,準備在當地進行調解,不料,被告還是躲了。有鄉鄰抱怨,這小子太不像話!郭興利笑笑說,沒關系,他的心事我理解。過了幾天,他又和同事來到這個偏僻的小山村。就這樣,一趟又一趟地跑,最后調解的那天,從早上開始,一直忙到下午。在他耐心的說服開導下,最后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把當事人當親人 把當事人當親人,“背篼法官”對群眾的愛心不僅僅表現在辦理案件上。 8月16日,郭興利再次踏上下鄉的路。日頭很毒,郭興利一路不停地抹掉臉上的汗珠子,卻不斷加快腳步。急啥?他心里惦記著公店鄉榮光村村民涂光戶。 老涂是他的案件當事人。2008年4月25日,老涂受雇到公店鄉榮光村八組修房子,被掉落的預制板砸成重傷。工傷事故雖得到及時、公正的調解,但老涂受傷至今癱瘓在床。天氣這么炎熱,涂光戶成天躺在床上行不行?郭興利惦記著,一早就往榮光村趕。 老涂坐在輪椅上,兩人一見面,郭興利就放下東西蹲下來替老涂捏腿捶肩,老涂趕忙說:“哪能讓你哥子動手,還是用你送的電動按摩器吧?!?/p> 原來,當時案件調解完,郭興利看到涂光戶被病痛折磨,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突然想到侄女送給自己治療腰肌勞損的一臺按摩器,趕緊跑回家拿來送給涂光戶。隨后,郭興利跑社保局、民政局,給涂光戶落實了低保,申請了民政救濟。(記者 劉裕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