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地處西部貴州烏江峽谷之中,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09年,我來到息烽工作,五年里先后任縣委副書記、縣長、縣委書記等職??h域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測評從2009年的全省88個縣(市、區)第二十六位上升到第十二位;群眾安全感測評、黨風廉政滿度意等工作走在省、市前列,呈現出經濟發展加快、社會事業加速的良好態勢。我一度認為自己不說有功勞,起碼也有苦勞。 然而,今年3月的蘭考之行讓我對自己的苦勞產生了疑惑。一路的所見所聞,讓我內心震動。以前認為息烽就很艱苦,我就是在吃苦,但面對老書記焦裕祿,他一床被子用了幾十年,被子上有42個補丁,褥子上有36個補丁,靠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走遍了蘭考大地,這讓我真正體會到什么是艱苦,什么是吃苦。 同樣是縣委書記,焦裕祿不僅沒有退縮,反而堅定地向組織表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這里”。而我有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實在是很不應該。 更讓我警醒的是,在6月召開的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10名常委對我進行了52分鐘的火辣批評,直指我存在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不夠等突出問題。這些意見放在桌面上,句句嚴厲,說得我如坐針氈,不僅紅了臉、出了汗,更感受到同志們幫助我做了一次靈魂深處的體檢。為什么自己工人家庭出身,隨著職務的升遷,反而不能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為什么守著息烽集中營革命先輩忠貞不渝、寧死不屈的寶貴精神財富,反而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抓不住良好的區位優勢和難得的發展機遇? 我不斷地反省這些問題,追根溯源還是標準定得不高,尺子把得不嚴,功夫下得不深,習慣以“上網”代替“上門”,以“電話”代替“談話”,重視進“家門”忽視進“心門”,群眾路線在踐行中由“實”變“虛”了,給“四風”的產生和蔓延提供了“溫床”。 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家門口開展,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群眾都看在眼里。對照焦裕祿這一標桿,我迫切需要撲下身子,甩開膀子,吃苦耐勞,帶領26萬息烽群眾致富奔小康。 息烽是一片紅色熱土,長眠于此的先烈早已為我樹立了榜樣。革命烈士許曉軒臨刑前的遺言是永遠的鞭策——“請轉告黨,我做到了黨教育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幾分鐘,仍將這樣。希望組織上經常注意整黨整風,清除非無產階級意識,保持黨的純潔?!鄙頌榭h委書記,我將時刻以焦裕祿老書記為鏡,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越是艱苦越要吃苦,要用自己的辛苦、吃苦,走進群眾的心田,換來群眾的“心甜”。(鐘陽 貴州省息烽縣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