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江縣委書記 劉應剛 焦裕祿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他帶領蘭考人民在封沙、治水、改地的斗爭中彰顯出來的革命精神,時刻感召我們、激勵我們。 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我們堅持開門開放,縣委常委班子通過換位體驗、案件回放、“建一言”等,梳理出“四風”問題287條。在縣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11位常委真刀真槍、一針見血地給我提出了20條批評意見,當面鑼、對面鼓地點出了經驗主義,決策不民主;“長官意志”,比較霸道,缺乏親和力;急功近利,重視顯績,忽略基層基礎工作等問題。這些批評開門見山、不“繞彎子”,“辣味”十足,聽后猶如被猛然一擊,紅了耳根子、流了汗珠子。 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我生長在農村家庭,由一名普通農技員走到縣委書記崗位,在上級的培養和同事們的幫助支持下一路走來,隨著職位的變化,漸漸地覺得自己比普通群眾、基層干部要高明一些。加之長期從事農村工作、基層工作,到中江工作也10多年了,自認為對基層情況熟悉,群眾有什么想法不用問都知道,工作推進有什么困難一看就明白,殊不知自己離群眾漸行漸遠了;慢慢地對山里群眾飲水困難沒有了感同身受,對農村留守兒童在泥濘小道上行走的艱辛沒有了切膚之痛,以至于對解決群眾行路難、用水難等民生問題實招不多、投入不夠,導致一些問題久拖不決。即使為群眾辦了一些實事,也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像是在“施恩”。深學細照焦裕祿精神,每一次對標先進都是一次洗禮、一次提升,自己深切感悟到觸碰病灶的灼痛感、發現病因的后怕感、認知病癥的慶幸感。 焦裕祿在蘭考縣工作僅僅470天,但面對蘭考自然災害的肆虐和貧困落后的實際,焦裕祿不等不靠,帶領全縣人民大力治理“三害”,以“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譜寫了改天換地的英雄壯歌。中江是一個有著143萬人口的典型丘陵農業大縣,“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欠發達”,推進中江科學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和難題:全縣農村還有8.63萬戶土坯房、5100多公里農村道路需要改造,23.4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需要解決,五保戶、低保戶、殘疾人及因災因病致貧等困難群體超過20萬人等等。中江要加快發展、建設四川丘區強縣,就必須深學篤行焦裕祿艱苦奮斗精神。只有苦干,不可苦熬,把責任扛在肩上、把為群眾謀福利放在心上、把促發展改民生抓在手上,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作決策,把更多精力、財力用在改善民生上,才能切實解決群眾的行路難、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飲水難等實際困難。 以焦裕祿精神為鏡,就必須把為民服務牢牢根植于思想和行動中,始終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對癥“四風”下猛藥、祛除病根絕后患。我將以焦裕祿為榜樣,對照“三嚴三實”要求,對查找出的問題建立整改臺賬,細化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機制、設立時間表,逐一抓好整改落實,做到不整改到位不收兵、不取得實效不罷休,以發展的成果和民生改善的實效來踐行做人民滿意公仆的莊嚴承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