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如何提高群眾的知曉度與參與度?讀者在來信中暢所欲言,字里行間充滿憂患意識,也表達了一致觀點:只有拿出誠意、抓嚴抓實,才能贏得群眾信任,吸引群眾參與。從這些讀者來信中,我們選出三篇,和大家分享。 當前,第二批活動進入學習教育階段,但一些地方出現坐不下來、學不進去、深入不下去的現象。如何防止學習教育跑偏,從而提高實際成效?歡迎大家就此問題展開探討。 來稿請寄:rmrbpl@163.com或傳真至(010)65368684 ——編 者 從擦亮“窗口”開始 江蘇蘇州 王生坤 讓群眾路線真正走進群眾中間,關鍵是看群眾有沒有得實惠、是不是滿意。作為黨政機關的“名片”,窗口單位與群眾溝通最多、聯系最頻繁。提高群眾參與度和知曉度,就要從擦亮窗口單位的工作作風開始,從改變窗口單位的一些陋習開始。 目前,窗口單位仍是群眾意見比較集中的地方,一些地方“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毛病尚未痊愈;一些同志把服務當成權力,把自己當成“老爺”“管家”,對群眾吆五喝六,總讓群眾感覺是在求人辦事。如果窗口作風解決不好,如何讓群眾相信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真心誠意? 擦亮“窗口”不是空話。窗口單位要把群眾訴求作為第一要務,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切實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如果窗口單位的同志能多些微笑、少些冷淡,多些熱心、少些不耐煩,就能讓群眾對不良作風的印象有所改觀,就抓住了群眾信任的基本面。 行動是最響亮的語言。群眾從干部行動中感受到新風撲面了,自然會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 警惕“開門”成“閉門” 重慶合川 司道旺 平日里,一些領導干部下基層,喜歡和有業務對接的下級單位聯系,打交道也傾向于選擇自己認識的群眾。 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有些人擔心群眾言辭過于激烈而讓領導“下不了臺”,依然找“熟人”參與活動。局限在熟人的小圈子,開門辦活動實際上變成了閉門辦活動,不僅違背教育實踐活動的設計初衷,同樣會讓廣大群眾心灰意冷。 教育實踐活動不能搞體內循環,必須堅決避免內外“兩張皮”。提升群眾參與熱情,關鍵就要敞開大門、虛心納言,領導干部尤其應當戒除熟人依賴心理,主動同不同的人群打交道,感受不同的生活,了解不同的看法。 領導干部聽取群眾的不同意見和觀點,不僅有利于打開工作視野,也能讓群眾從領導干部聽真話、付真情、重真實的良好作風中,真正感受到黨員干部的為民誠意。因此,讓更多的群眾進入領導干部的交往圈,才能真正形成干群之間的同頻共振。 摒棄“形式”最關鍵 山東濟南 楊松楊 一些地方出現“黨內在干、群眾在看”的現象,根源在哪里?群眾參與不熱情、態度不積極,并不代表他們不歡迎教育實踐活動,恰恰是活動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影響了群眾的積極性。 把“百姓之事無小事”掛在嘴邊,辦個證、修個路卻百般拖延,群眾怎不敬而遠之?下基層調研擺出一副高高在上、毫不在意的姿態,群眾怎會感受到糾風整紀的誠意?“最期盼的是解決問題,最擔心的是形式主義”。掃除活動中的形式主義,干部才能樹立公信,老百姓才會打消心中的疑慮。 消除形式主義,就要從細處著手,從嚴上要求。開展活動必須圍繞群眾需求來展開,聚焦群眾痛點來進行。聽取了群眾意見,就要去積極落實;獲悉了群眾吁求,就要去主動反饋。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惟其如此,才能讓群眾在活動中看到成效、感到滿意,才能吸引他們主動加入到活動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