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 聽民聲 新華社貴陽1月15日電(記者駱飛 李春惠)“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隆冬的早晨,一陣陣朗朗的讀書聲從苗寨裕民村育民小學傳出,聲音清脆悅耳,充滿稚氣。在小學二年級的教室里,駐村干部郭知濤正領著8個孩子晨讀,不知消失了多久的晨讀聲,去年4月又再次在邊遠的苗寨響起。 裕民村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加鳩鄉,地處月亮山腹地,苗族世代聚居于此,山上層層開墾的梯田鐫刻著此地農耕文化的發展軌跡。村民們守著富饒的梯田,但因交通閉塞、設施落后,大都僅能解決溫飽。談起教育,更多的是迷茫與無奈。 “學校是新加坡愛心人士捐建的,2009年正式開課?!惫獫钢裥W教學樓前的一塊石碑說,學校共3個年級,44名學生,最大的9歲,最小的僅5歲。 眼前一棟兩層磚砌的教學樓是育民小學的全部,近240平方米的空間被教室、辦公室、廚房、柴房等擠得滿滿的?!皼]多余的地方,連樓梯角都放著雜物,很多窗戶都沒玻璃了,冬天一吹風,挺冷的?!惫獫f,學校有兩個專職教師,還有個師傅做“營養午餐”,作為村級教學點,這里的條件還算不錯。 “85后”的郭知濤是貴州廣播電視大學商貿系的教師,去年3月加入到貴州省直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進村當天,上午9點從省城貴陽出發,由于山高路遠,大雨傾盆,一行4人直到晚上7點才到鄉里,但這距離郭知濤任職的裕民村還有110多公里。 “我是教師,更關注山區的教育,整個加鳩鄉的教育情況都不好,裕民村更是落后?!惫獫f,原本打算幫村里找點項目,但得知這里從沒走出過大學生,覺得發展教育更是當務之急。 他四處奔走,爭取各種渠道聯系愛心人士,捐來了不少課本、書包等學習用品,還為學生和村民募集了很多過冬的棉被和衣物?!敖陙韲覍ι絽^教育的投入很大,這里也有電腦,但沒人會用?!惫獫f,孩子們很聰明,對什么都很好奇,總問個不停,真是一群“十萬個為什么”。 平日除了干點村務,郭知濤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教學和家訪,在家訪的過程中,聽到最多的是村民對孩子義務教育階段后要花錢上學的憂慮。村民王老葉說:“姑娘學習好,但家頭真拿不出錢給她上學,要讀高中確實沒辦法?!?/p> 王度是王老葉的女兒,在加鳩鄉中學讀初三,成績優異?!拔蚁胱x書,不要像其他人一樣那么早結婚,不要再過貧困的生活?!闭劦阶x書,王度眼里充滿渴望。 郭知濤說,貧困是教育發展的瓶頸,但這里落后的教育觀念、早婚觀念以及短淺的發展觀念制約著一切發展。為了讓王度這樣渴望讀書的孩子們能夠實現夢想,郭知濤正在尋求“一對一幫扶”,希望能幫助他們解決今后的讀書問題。 像郭知濤一樣關注山區教育的人很多,每年都會有不少志愿者來支教,國家特崗教師計劃也有力地充實著基層教師隊伍,推動著基層教育的發展。 加鳩鄉副鄉長潘小江說,教學點的教育狀況確實不好,但當前農村學齡兒童減少,有的教學點甚至沒有學生,正面臨著拆并,鄉里就沒有投入太多去支持。 清晨,站在山頭,望著遠處的另一個教學點,一棟傾斜的木樓,破敗不堪,學生爬山上學的身影清晰可見。伴隨太陽升起,一陣陣朗朗的讀書聲又再次響起,郭知濤堅信,即使有的教學點會因拆村并校而消失,但大山里的讀書聲絕不會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