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9月25日電(記者 王念 胡星)貴州省習水縣坭壩鄉19歲的村民穆楊剛剛拿到了機動車駕駛執照,她打算馬上聯系去景區駕駛旅游觀光車。家門口就能有工作,姑娘很開心。 盡管已是秋天,這里的“熱度”依然未減,每天吸引5000多外地人。走進正在緊鑼密鼓建設的鰼部生態文化旅游園區,滿目是云霧繚繞的森林和淙淙溪流,各個旅游項目和設施點綴其間,依山而建,順水而筑,一幅幅田園風景畫美不勝收。 從行政區劃上看,與重慶接壤的坭壩鄉是習水縣最偏遠的鄉鎮。同時,這里也是生態環境極佳的地區,綿延數十公里的森林、峽谷、河流,以及獨特的丹霞地貌構成“綠色長廊”,森林覆蓋率超過70%。年平均氣溫14.9攝氏度的氣候條件,更是與比鄰酷暑難耐的重慶形成鮮明對比。 而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一直“養在深閨”不為人識,坭壩的經濟發展長期滯后。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當成百上千的重慶人夏天“逃離”都市,來到坭壩搭起帳篷露營度假時,人們發現,天天見慣了的山山水水,里面竟然藏著他們擺脫貧困的機會。 兩年前,村民陳開艷看準了這個機會,從廣州打工回來辦起家庭旅館,生意一開始就很紅火。今年夏天,50名重慶人早早預訂了房間,在他的旅館里住了2個月,陳開艷收入近10萬元。這相當于他在外打工兩三年的收入。 “這里離省會貴陽很遠?!标愰_艷說,“但是轉過身去看重慶,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太近了?!?/p> 這一個“轉身”,讓村民的生活和當地的面貌發生巨大的變化,從開設家庭旅館開始發展鄉村旅游,村民們一步步擺脫了貧困。在此基礎上,一個集生態避暑、養生養老、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等功能為一體的全新度假業態正在形成。傳統意義上的“偏遠地區”,如今“轉身”成為經濟發展的“前沿地帶”。 過去外地人來坭壩,一開始是搭帳篷,后來住鄉村家庭旅店。當一批30至60平方米、每套起價8萬元的小戶型精裝修度假房推出,立刻賣得火熱。重慶人稱這種房子為“避暑房”,常常有數十上百人組團前來選購。正在看房的重慶江津游客趙志軍告訴記者,這里生態環境優越,氣溫適宜,“花幾萬元就能買套房子,還不用管裝修,很劃算,以后讓父母帶著孫子暑假來這里居住兩個月?!?/p> 鰼部生態文化旅游園區管委會主任袁江運告訴記者,這一機構的前身是“融入重慶改革發展一體化試驗區”?!皬拿Q的變化,可以看出我們發展的著力點?!痹\說,園區的定位就是面對重慶、四川打造度假產業。坭壩等6個鄉鎮被納入度假園區,已有30億元項目落戶建設,總投資288億元,其中包括生態農業、養生康體、戶外運動、總部經濟和度假地產等。短短兩年時間,已經有15000多套“避暑房”被外地人訂購,目前入住的超過3000戶。 擺脫行政區劃束縛的“轉身”,形成了這一貧困縣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極,2013年,園區內的6個鄉鎮稅收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100元,同比增長30%,每個鄉鎮都有上千人在園區工作。農村群眾出行不方便,飲水不安全,用電不穩定等問題得以解決。 同時,群眾的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轉變。在村民陳召銀眼里,生生不息的森林與河流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財富?!艾F在大家都在搞度假產業,靠的是這些林子,不能去毀壞森林,這已經是鄉親們的共識?!臂鑹梧l黨委書記熊吉利告訴記者,這兩年生態不僅沒有被破壞,還通過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等新增了8萬畝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