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9月25日電(記者 葛如江 詹婷婷)走進安徽省南陵縣家發鎮板石嶺村,青山、綠水、竹海,綠波茫茫,浩瀚綿延……粉墻黛瓦的村舍在百年丹桂群的香味里構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徽派水墨畫卷。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句源自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文藝表達,在這個皖南小村莊里得到了體現。 板石嶺村坐落于群山之中,經濟來源主要靠生產竹木,毛竹及毛竹加工已達到年產近千萬元。村支部書記阮鳳玉介紹說,美好鄉村建設中,當地政府不斷完善與村外交通、村內路面平整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旅游硬件設施建設,還利用資源優勢充分挖掘文化內涵發展第三產業,“利用當地歷史名人故居、自然景觀等特色發展旅游產業,不斷增加收入,帶動群眾致富?!?/p> 除了收入增加,令當地村民更為滿意的是,在進行美好鄉村建設伊始,當地有關部門全程征求村民意見,規劃采取村民提、代表議、公眾定,變部門“替民做主”為村民“自己做主”。如在村民的提議下當地民居基本保持現狀,政府部門只幫助需要的村民進行粉刷維修;村里的垃圾筒、園林座椅、公共廁所等都由本村所產毛竹制成,與村落融為一體。 “很多跟我在一起打工的其他地方老鄉,地被征了,人被趕到樓上去了,家鄉也不在了?!遍L期在外務工回板石嶺探親的村民王毅勇頗有感觸,家鄉變得既現代,又保持了原來的特色,“真的很自豪!” 板石嶺村的變化只是當地美好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南陵縣委書記程剛認為,美好鄉村建設不僅要有“外在美”,更要改善農民的生活。如何在留住“美麗鄉愁”的同時,激活閑置的鄉村資源,拓寬致富渠道,成為亟待破解的課題。 據介紹,南陵縣按照“一村一品”發展要求,各村利用自身旅游資源優勢,不僅形成了一批亮點突出的旅游特色精品村,還通過產業培育,引導村民組建農協、合作社、家庭農場,打造出丫山丹皮、張橋龜鱉等一批美好鄉村特色產業,帶動了科技、教育、文化、體育、公共衛生、商貿、金融等公共服務資源的集聚,使農村居民真正做到在家門口安居樂業。 南陵縣工山鎮八都何中心村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傳統民居聚落。在這個三面環山的小村莊里,晚上在新建的小廣場上跳廣場舞成為村里女性們的重要娛樂活動之一。 ?。叮矚q的村民趙富華告訴記者,他的老伴兒基本上每天都要去跳舞,“現在孫子在村里新建的幼兒園里上學,她沒那么累,可不要去跳跳舞?!?/p> 在美好鄉村建設中,最令趙富華印象深刻的則是村民環保意識的逐漸轉變,“以前村里垃圾特別多,現在不但過去的垃圾已經清理了,村民們已經習慣把垃圾放在新置的垃圾桶里,娃娃們都知道主動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p> 令村民何學光津津樂道的則是農村越來越多的文藝活動。據了解,南陵縣創建“美好鄉村大舞臺”,立足“草根”舞臺、“布衣”舞臺的定位,采取“文化下鄉”和“文明播種”相結合,正逐漸成為地方富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南陵縣委宣傳部部長俞才貞表示,這種“接地氣”的文藝演出,既有對誠實守信、敬老孝親等積極向上節目的專業編排,又融合群眾自發組織的廣場舞、戲曲表演等喜聞樂見節目參演,在受到農村群眾喜愛的同時,也宣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此外,該縣還借助美好鄉村示范點陣地,不斷擴大公共服務領域,公交班線、道德講堂、健康義診、安全用電知識宣傳、創業培訓、文明創建、商業娛樂等公共服務不斷向農村輸送和延伸。 “我們也會注意,在縮小城鄉二元差距,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同時,讓現在農村逐漸弱化的傳統文化、習俗以及溫暖的鄰里關系得以保留?!背虅傉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