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和順縣被中組部列為全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典型范例
發表時間:2013-08-22   來源:晉中市文明辦

    

  干部蹲點出實招 群眾認干不認說

  一溜兒的貨車停在大棚前,等待采好的食用菌。進入8月,和順縣化南溝村種蘑菇的村民偷著樂,這是他們采蘑菇的季節。村民周平安說,黨員干部蹲點出實招,軍功章有他們的一半。

  和順縣為統籌城鄉發展,幫農致富,從2009年開始讓機關、企事業單位到偏遠困難農村結窮親,實行組織聯建、干部聯村、黨員聯戶,重點圍繞制定發展規劃、發展富民產業、解決群眾困難、培養新型農民、加強基層組織5個方面進行幫扶,即“三聯五幫”。一句話:為窮百姓找富親戚,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富親戚”帶窮百姓土里淘金,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擁護!正因為如此,近日,“三聯五幫”城鄉共建活動,被中組部列為全國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典型范例,也是山西省唯一一家。中組部調研組在和順縣調研“三聯五幫”城鄉黨組織共建活動時作出如下點評:基層認干不認說。在聯系和服務群眾工作中,和順縣沒有停留在一般的動員和部署上,而是撲下身子真“聯”,抓住關鍵真“幫”;建制度、強監督,舉全縣之力摸實情、出實招、求實效,在為基層群眾解決一個又一個具體問題的實踐中,推動了發展,錘煉了干部,凝聚了人心,為營造心和氣順、團結向前的和諧環境,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項決策:統籌城鄉發展的路徑在哪兒

  和順縣是一個山區貧困縣,也是典型的農業縣份,全縣近15萬人中農業人口占到近80%。長期以來,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城鄉之間發展差距不斷拉大,成為制約和順科學發展的瓶頸。因而,必須拿出超常的舉措,帶領老區人民奮力趕超,否則,難以改變貧窮落后的狀況。

  那么,到底如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如何運用政府這雙“有形的手”讓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社會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這成為和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經常研究的課題。和順縣決策者認為,“三聯五幫” 城鄉結對共建活動就是要使黨的組織資源、組織優勢、組織活力轉化為發展優勢、發展活力和發展動力,就是要走出一條通過建立城鄉黨組織互幫互助機制來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路子。

  于是,從2009年開始,和順縣實施“三聯五幫”城鄉共建活動,通過組織聯建、干部聯村、黨員聯戶,以黨組織為紐帶,讓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農村黨組織、黨員干部和群眾結成幫扶對子,一定5年,重點圍繞“制定發展規劃、發展富民產業、解決群眾困難、培育新型農民、加強基層組織”五個方面進行幫扶??梢钥闯?,“三聯五幫”是一個載體,是統籌城鄉發展的載體,也是老百姓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載體。

  四年堅守:220多個產業項目拔地而起

  和順縣畜牧中心副主任李計林聯系的是石拐村。當他了解到聯系戶養牛技術缺乏、效益不高,就積極聯系專家現場指導,跟蹤服務,使該村的養牛戶成了當地的養牛技術員,并推動了全縣養牛業的發展壯大。如今,石拐村老書記王富珍帶領村里10名黨員,先行先試種植雙孢菇,并輻射周邊7個村230戶,趟出了一條新的增收路子,全村戶均收入達8萬元

  石拐村的變化只是和順縣眾多村落的一個縮影?,F在,走進和順縣的大大小小村落,一條條硬化美化的街道,一座座新建改建的黨員活動室,一個個脫貧致富的產業開發,一場場別開生面的集中培訓勾勒出了農村發展的新畫面,而所到之處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科學的機制必然催生新的發展。自“三聯五幫”城鄉結對共建活動開展以來,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充分發揮資金、項目、技術、人才、信息、市場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幫扶農村建設,推動了城鄉協調發展。據統計,四年來,共投入資金1.27億元,發展種、養、加等產業220項,解決鋪路修橋、吃水用電等實際困難1270件,培訓農民群眾3.3萬人次,新建改建黨組織活動場所40個,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20個,城鄉黨組織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為了使“三聯五幫”聯得住,幫得好,和順縣在組織部成立了辦公室,同步建立健全定期匯報、觀摩交流、督查檢查、量化評比、表彰獎勵等制度。同時,實施了科級干部記工作日志、“曬工作日志”制度,讓每一名科級領導干部將每天為群眾辦實事過程中的所思、所做記錄下來,每年兩次把工作日志在政府廣場集中展示,讓工作“曬”到陽光下,讓群眾了解干部工作狀態和工作成效,接受群眾的檢閱和評判,不斷提升黨員干部的服務意識和水平。

  三大成效:在長期結對全面共建中成長

  幫這幫那,不如“三聯五幫”!組織聯建互動,干部聯村幫扶,黨員聯戶解困,不斷展現自身活力,持續續寫著嶄新篇章。

  城鄉黨組織聯建互動。全縣167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156個農村黨組織結成對子,開展“城市黨員進農村”、“農村黨員到機關”等活動,同吃、同住、同勞動,相互交流,共謀發展,初步形成了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資源共享、雙向受益、共同發展的新格局??h進修學校黨支部聯系的是上訪不斷、班子癱瘓的老大難村,通過挨家挨戶做工作、訪實情,不懈努力,全村干部群眾統一了思想,成功選出了“兩委”班子??h人大、紀委、新聞中心等單位黨組織,都把班子建設放到首位,使共建村由亂變治??h財政局、老齡辦、二中等單位黨組織學習借鑒農村“四議兩公開”、“公開承諾”等議事、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了機關班子與隊伍建設,不僅使農村黨組織得到加強,機關黨建也得到了有力提升。

  科級黨員領導干部聯村幫扶。開展了“500名科級干部下基層幫農促增收”活動,并向經濟薄弱村、矛盾糾紛村、班子不強村派駐115名“第一書記”,重點抓黨的建設、經濟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要求每名干部每周至少到村一天,在矛盾凸顯期,堅持住下來;對于不負責、不勝任的,及時調整,把幫扶工作完成情況作為干部選拔的重要標準??h委辦副主任呂志鵬擔任喬莊村“第一書記”后,根據當地氣候條件,聯系有關部門投資9.9萬元,實施50畝有機水稻示范項目,每畝增收1.6萬元,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渠道。團縣委副書記袁子文在上陽村任“第一書記”期間,通過開展“志氣、視野、知識”三增收活動,幫助制定了發展規劃,開辟了增收門路。在2012年干部調整中,呂志鵬、袁子文等一批年輕干部得到提拔重用,進一步激發干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信心和激情。

  黨員干部聯戶解困。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1300余名黨員干部至少聯系一個致富帶頭戶、農村困難戶、困難黨員,幫助農村推進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解決好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困難,并通過節日慰問、技術培訓、義診等活動,讓群眾感受到黨員干部真心為他們服務。

  與以前幫扶活動相比,“三聯五幫”城鄉結對共建活動確實打破了過去那種扶貧定勢,是一種深層次的幫扶方式,由單一幫扶轉變為共同建設,由過去的單向扶助轉變為雙向互動,由機關轉變為社會,由物質幫扶轉變為全面共建,由短期幫扶轉變為長期結對,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本報記者蔡鵬 本報通訊員張森林 李振華)

責任編輯:韓 從武
相關報道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