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抗戰家書
發表時間:2021-02-01 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 張哲浩攝/光明圖片

  【紅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當此國家存亡關頭時候,好男兒亦應為國為民謀解放、謀復興,因此侄決暫留校,俟機出來為民族解放服務。望大人洞察侄衷,時加鼓勵,在家常多關照。他日幸未犧牲,當報答萬一矣。茲極力抽出五元為家用,請大人交侄母收用。

  當此即請

平安

侄又華上

九月二十八日

  這是魯藝文學系學員李又華在1937年9月28日寫給伯父的一封家書(節選),是西北抗日革命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物。

  李又華是廣東興寧市人,酷愛文學。他早年參加“左聯”領導的“中國詩壇”活動,1937年春在廣州加入了黨組織,成為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全面抗戰爆發后,26歲的李又華正在廣州一所學校任教,在目睹日軍飛機的頻繁空襲后,他為祖國和人民擔憂,決心參加抗戰。他寫下的這封情真意切的家書,表明了一名普通的、年輕的共產黨員在國家危難之際,立志報效祖國,要為國為民謀解放、謀復興的偉大抱負和對家人的悉心牽掛。

  1937年年底,李又華被黨組織派至國民黨抗日部隊187師做抗戰宣傳工作。部隊在河南隴海沿線屢戰屢敗讓他清楚地認識到,挽救民族危亡,沒有革命理論和本領,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不行的。于是他毅然離開國民黨的抗日軍隊,于1938年5月輾轉來到延安,先后進入陜北公學、魯藝文學系學習。在魯藝,這位來自南海之濱的青年對自己要求極高,無論學習還是生產處處要走在別人的前面。睡大炕,吃小米,一點也不覺得苦,每天都為自己所追求的革命理想興奮和自豪。

  1939年5月,李又華被評為魯藝模范青年,出席了在延安召開的首次“五四”青年節大會,接受毛澤東主席親手授予的“模范青年獎章”。1939年7月,他舍棄延安相對和平的生活環境,主動請纓加入華北聯大,赴晉察冀敵后最艱苦的地方辦學。此后長達十年,他在晉察冀、華北渡過了“戰斗地學習,戰斗地工作”的敵后教學歲月,經歷了無數生死考驗。

  新中國成立后,他跟隨葉劍英元帥回到家鄉,組建南方大學,后任廣東省高教局局長。在長期的高等教育工作中,他始終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兢兢業業,奮斗了一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李又華這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在80多年前的這封家書里,就體現出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當此國家存亡關頭,好男兒應為國為民謀解放、謀復興,時刻準備為國捐軀。他,用平凡而偉大的一生踐行了這個諾言。(記者張哲浩 通訊員王建平整理)

Scan me!
責任編輯:黨 建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