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協作的“扶貧經”
發表時間:2020-07-06來源:央視網
Play
Fullscreen
0:00
/
0:00
-0:00
Loaded: 0%
Progress: 0%
00:00
Mute
視頻來源:央視網

  寧夏中南部的西海固地區屬于國家級六盤山特殊連片困難地區,歷史上曾經被稱為“苦瘠甲天下”。這里山大溝深,極度缺水,自然條件很差,吃水難、行路難、種糧難,很多地方“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有國際組織曾經推算,這里聚集的人口超過了它最大承載量的20多倍,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里不適合人類居住。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關心寧夏西海固地區的發展。1996年5月,福建、寧夏兩省區黨委、政府根據中央“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和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決策部署,決定全面開展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啟動閩寧扶貧計劃,建立機制并互派干部。20年過去了,效果如何呢?記者走進了寧夏永寧縣的閩寧鎮。閩是福建的簡稱,寧是寧夏的簡稱。閩寧鎮,就是一個福建對口扶貧寧夏而新興的鄉鎮。

  正在修剪葡萄枝蔓的女子叫鐵梅,是閩寧鎮種葡萄的一把好手,村里人叫她“土專家”。如今她看到有的葡萄葉子出了問題,立即請來鎮上真正的專家。

  鐵梅種了100多畝地,其中葡萄20多畝。她告訴記者,去年葡萄賣了4萬元,玉米賣了3萬多元,除了投資能收入四、五萬元錢。

  鐵梅說自己剛剛挑頭成立了一個農業合作社,準備集中社員的土地,結合自己的技術大面積種植葡萄。這個地區因為獨特的自然條件能夠種植出高品質的釀酒葡萄,已經形成作為第一支柱產業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產業。但就在20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無人煙的戈壁灘。這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起源于來自20年前寧夏西海固的生態移民。

  永寧縣縣委書記錢克孝說:“第二次(1997年)閔寧對口合作的扶貧工作會議,提出來在賀蘭山東麓有水源的地方建一個閔寧村,主要解決高原山區,山大溝深這些老百姓生活條件不適宜的問題,要把人搬到有水源的地方進行扶貧開發?!?/p>

  位于銀川市西部賀蘭山下的西干渠旁邊,是一片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如果引來黃河水,就能進行生產,發展經濟。兩省決定在此建一個移民村,作為福建對口幫扶的窗口和平臺,接受來自西海固地區西吉縣、海原縣1000戶因生存條件惡劣而搬遷的移民,起名為閩寧村。原來這里是風沙大的荒漠,根本就沒有人居住,當時盡管引來了水,各種生產生活條件還都不具備。福建對口支援派來一批干部、技術人員和教師,幫助修路、修渠,規劃和建設基礎設施,尤其是注重培訓移民的技能,讓他們能夠留下來發展。

  福建省第九批援寧工作隊領隊陳星說:“我們辦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通過培訓的方式,使這些百姓掌握一定的技能。還有我們在這里也引進了一些企業,通過群眾到里面去務工、去生產,一方面提高他的技能,后面也為他能夠自己出來創業打下良好基礎?!?/p>

  一個不毛之地的戈壁荒灘靠什么吸引來企業,從無到有地發展產業呢?在閩寧兩地政府的牽線下,福建商人發現了這里的商機:“寧夏是干旱地方,全世界獨一無二,寧夏這個地方不講年份的種葡萄的產區,全球做不到,就唯有寧夏,所以這個地方條件非常好?!?/p>

  自然條件固然適合種植優質葡萄,更吸引企業的是閔寧協作建立的一套保障機制,就這樣十幾個億的錢投入到了戈壁灘上。福建投資人說:“真的是福建跟寧夏對口是一個影響很大的,怎么不去別的地方呢,因為有這種合作。葡萄也種了,酒莊也建了,酒也在銷售。我們今年半年之內就國際比賽三次,我今年拿了四金四銀,在巴黎比利時比賽?!?/p>

  在福建的幫助下,閩寧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逐步完善,產業也有了很大起色,吸引了更多的山區移民到這里安家落戶。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自治區黨委政府2001年決定把閩寧村升格為閩寧鎮,更好地促進閩寧協作和扶貧開發。如今閩寧鎮已經從最早的1000戶3000多人升至8000多戶6萬多人,逐步培育了4個支柱產業:種葡萄、養黃牛、輸勞務、建園區。沿著賀蘭山東麓已經形成大規模的葡萄和葡萄酒產業,閔寧鎮種植葡萄面積達到了6.2萬畝,葡萄酒的產量達到2.6萬噸以上,整個產業帶動了鎮上4000多人就業,從西海固移民來的鐵梅就是其中的一個,她整整在葡萄園里打工了6年,學到了種植葡萄的技能后,回來自已創業致富,今年她如愿以償,蓋起了新樓房。

  蓋了房,鐵梅了了一樁心事,她還想為農業合作社事業謀劃更大的發展:“今年政府又給我貸款了15萬塊錢,支持我,自己干一點,兩個兒子媳婦也上班,一年收入將近達到20多萬?!?/p>

  像鐵梅這樣學技術致富的在閩寧鎮并不少見。同村也是從西海固遷移過來的馬田軍如今成立了養牛協會,自己在家養了40多頭牛。老馬養的都是品種好的肉牛,他的牛肉在附近市場供不應求。而他養牛的訣竅就在科學配料:“我們縣上一年組織幾次學習培訓,我們經常去參觀好經驗?,F在經濟社會,信息社會,必須要趕上去,死腦筋不行?!?/p>

  政府大力扶植當地的畜牧養殖產業,全鎮有兩家龍頭企業,再加上像老馬這樣的致富帶頭人和散戶養殖,現在全鎮肉牛存欄達到了1.6萬頭。養殖業成為閩寧鎮的第二大產業。

  如今在閩寧鎮,由于幾項特色產業的大發展,帶動了大批勞動力就業,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過上了過去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錢書記告訴記者:“閩寧鎮老百姓可以不出家門,就近打工,務工的成本降低了,老百姓自身的收入增加了。叫農業產業工人了,不再是原來定義上的這種農民。閔寧合作這20年,當初從1997年剛搬遷初期的老百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00元,到2015年底達到10361元,收入增長了20倍,可以說一年一翻?!?/p>

  福建對口扶貧寧夏,當然不僅僅是新興了一個閩寧鎮。20年來,通過閩寧協作,寧夏西海固地區已經建立了160個各種各類的閩寧示范村,搬遷后找到致富門路的老百姓告別了貧困。但西海固地區的貧困人口不可能都通過搬遷移民方式解決,還有更多的人要解決就地脫貧,閩寧合作又會給當地的百姓帶來哪些變化?

  在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國家級貧困縣西海固地區的西吉縣,農民們說,種土豆現在能賺這么多錢,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10年前由于道路還沒有修通,交通閉塞,溝通不暢,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雖然山地適宜種植土豆,但是沒有人收購,無奈地爛在地頭的土豆成了農民心頭的痛。閩寧合作的一個重點工作就是立足貧困地區的特色和實際,如何圍繞土豆做文章去發展產業。

  為了給西吉的土豆找銷路和深加工,福建援寧干部盯上了從事食品蔬菜營銷的企業。國圣公司應邀來西吉考察了十幾次,最終決定在這里建廠投資,致力土豆的深加工研發。

  急需脫貧的西吉農民在國圣公司一進入,就眼前一亮。國圣公司利用自己成熟的營銷渠道,當年就為西吉向全國十幾個省市銷售了幾萬噸土豆,而且還把小小的土豆變成了各種各樣的休閑食品。國圣公司相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主要還是致力于新品的研發、深加工。我們把園區整個品種多一點,我們當時講做10個億,10萬噸,10個億,安排就業預計四到五千人?!?/p>

  土豆的深加工產品讓種了一輩子土豆的當地農民大開眼界?,F在西吉的農民已經不再悶頭種土豆了,他們開始主動學習科學種植研究市場了。

  培育壯大傳統養種業是農民脫貧的一個重要渠道,閩寧協作在多年實踐中還形成了一些因地制宜的獨特生產合作模式。華林公司是一家福建在西吉利用當地氣候條件,投資生產冷涼蔬菜生產的大型企業,租用當地農民土地建大棚。一方面土地流轉,老百姓能夠掙到一部分錢,另外通過在華林基地打工,他們一年可以也掙一、兩萬塊錢。

  以前西吉農民各家各戶自己耕種土地種植蔬菜,但由于市場信息不暢,種植面積小,很難抵御市場的沖擊,種好的菜爛在了地里是常有的事,現在實現了規?;?、集中化生產,收入得到了極大的保障。

  閩寧合作20年來,西吉老百姓的年平均收入由500多元增長到了今天的6000多元,老百姓蓋上了自己的磚瓦房,以前的土胚房已經成為了歷史。

  福建省第九批援寧工作隊領隊陳星表示:“我想閩寧協作,其實它所起的就是一個示范和帶動的作用,能夠帶動一個地區的脫貧,能夠帶動一個地區的觀念的轉變,促使他們在觀念、在理念上面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p>

  通過閩寧協作,西海固地區的老百姓生活有了新村落,生產有了新方式,發展有了新產業,致富有了新路徑,地區面貌煥然一新,而這些新,最根本還是來自于人觀念的更新。來自福建的幫扶,不僅是物質上和人才上的支持,他們更帶來了致富信息和新的觀念,為相對閉塞落后的地區打開了一扇窗,讓這里的老百姓看到了脫貧致富的豐富的可能性,讓他們對擺脫貧困生活有了信心,也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行動起來,改變自己的生活。

Scan me!
責任編輯:朱 麗晨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